乐鱼 在如今的“演艺之都”,观演的概念日益拓展。想看一出好戏,地标性的大剧场早已不是仅有的选择。不久前,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正式发布首批25家北京市级演艺新空间名单。刚刚过去的元旦至春节假期,160余台、500余场演出及活动在这里密集登台。焕发新生的老会馆、改造一新的旧厂房……百花齐放的演艺新空间,为“大戏看北京”的文化金名片注入更多时代内涵,也让多元业态同享演出“红利”。 春节假期,正乙祠戏楼上演沉浸式昆曲《天官赐福》。北京晚报记者 方非 摄 类型丰富 肉制品加工车间变身戏剧舞台 眼下,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演职人员正忙着筹备2月15日演出的开年大戏《海底小纵队在中国之远古大冒险》。观众或许很难想象,几年前,这方舞台还是肉制品厂的加工车间。在正乙祠戏楼,沉浸式昆曲大戏《天官赐福》新春唱响,寓意美好。在三里屯和五棵松的爱乐汇艺术空间,商场里的音乐会闹中取静,别有风味。 不久前,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正式发布首批25家北京市级演艺新空间名单,它们已经成为北京舞台上的独特风景。 何为“演艺新空间”? 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秘书长贾新辉介绍,“演艺新空间是以演艺为主营业务的多业态融合、多功能协同的新型演出场所,在表演形式上突破镜框式的舞台空间局限,在经营模式上融合多元消费场景,以较强的消费带动能力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前景和强劲动力,正逐渐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25家市级演艺新空间涵盖传统剧场、园区街区、文物古建等多种类型,其中,天桥艺术中心新空间剧场、北京喜剧院FUN空间活化利用了传统剧场的公共空间,在增加演出类型和场次的同时,为“打破第四堵墙”的观演体验做出了更多探索;77剧场、东方艺空间、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南阳共享际等园区街区改造空间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中国戏楼活化石”正乙祠戏楼、创建于明代的颜料会馆等文物古建融入当代城市的脉搏,不断推动“会馆有戏”特色品牌迸发活力。 回馈市民 美育的种子触达城市更多角落 美育的种子,随演艺新空间的“触角”飘向城市的更多角落,生根发芽。在位于五棵松万达广场的五棵松·爱乐汇艺术空间,北京交响乐团推出的“北交音乐空间”进驻此处的都市音乐厅,专业院团的琴声回响在人流熙攘的商场里,如一缕清泉拂去了喧嚣和浮躁。 因为这些演出,住在附近的刘女士带着上小学的女儿“入坑”了古典音乐,“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在商场里听音乐会的那种新奇感。”刘女士说。得益于这处演艺新空间,她和女儿看音乐会不需要“舟车劳顿”地辗转于家和市中心的剧场之间,“演出就在家门口,周末散步的工夫就能走到,对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实在是太有帮助了。” 对此,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表示,“北交音乐空间”旨在打造一系列“小而美”的室内乐音乐会。 相比于传统的大型剧场,布局分散、转向灵活的演艺新空间如同一根根毛细血管,深深嵌入城市的“肌理”中,在相当可观的程度上,这些新空间实现了多层次的供需匹配,“缓解了北京剧场和演艺资源分布过于集中的情况。”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说。 人口密集的望京地区,一度因缺少剧场被不少人诟病。2022年,在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开心麻花沉浸演艺新空间·花花世界落成亮相,昔年专注于商务会议会展的场地,被演艺资源一举盘活为好看好玩的网红地标。开心麻花沉浸演艺新空间·花花世界内含A66环境剧场、游戏戏剧空间等,已上演互动式喜剧《偷心晚宴》、酒馆秀《芝加哥之夜》等多部口碑佳作,每年演出场次可达约800场。随着演出一同到来的,还有餐饮、社交、拍照打卡等消费体验。 2月14日,开心麻花的又一部新戏《窗前不止明月光》将在A66环境剧场长期驻演,由此衍生的舞台内外的丰富体验,将再次点亮望京的戏剧星空。 曲艺剧《南城记忆——“老门神”》在颜料会馆上演。北京演艺集团 供图 互相成就 “演艺+餐饮”开启消费新风尚 衔接多元业态是演艺新空间重要的发展思路,吉祥大戏院无疑是这条赛道上的领跑者。去年,吉祥大戏院全年收入同比增长翻番,超额完成预定任务指标,考虑到它“藏身”王府井商圈银泰in88大厦7层,这些成绩更显得来之不易。 “戏院在7层,引流是一个问题。”吉祥大戏院董事长富博洋说。怎样才能突破茧房、触及更多人群?富博洋多留了些神,在“老吉祥”留下的工商执照上花了心思。1993年拆除的原吉祥戏院经营范围不仅囊括演出、咖啡厅、录像厅,还可以售卖服装鞋帽。于是,2021年吉祥大戏院重张后,戏曲主题的咖啡饮品、演出闲暇的电影放映迅速落地,首家“北京礼物·戏曲主题店”也进驻戏院前厅,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店里热销的“金榜题名”原创冰箱贴、“粉墨登场”保温杯、“五福临门”摆件还上榜了2025年“北京礼物”年货节“北京礼物带回家”新春礼单。百年前,这家老北京内城第一座戏院名角云集,笑傲梨园;百年后,戏曲的灵感变换多样形态,与当代生活同行。 坐落在前门青云胡同中的颜料会馆游客不少,北京演艺集团旗下9家院团携首部沉浸式曲艺剧《南城记忆——“老门神”》、沉浸式北京曲剧《京城拍卖会》等作品长期驻演,打开了一扇了解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别样窗口。77剧场是全景沉浸互动剧场“赵赶鹅”系列的“发祥地”,《大真探赵赶鹅》《大真探赵赶鹅2》连续两年驻场,口碑、票房均获佳绩。 与只演几场便告收官的传统演出相比,沉浸式驻场演出往往与演艺新空间深度绑定、互相成就,“更容易产生品牌效应。” 77文创园运营总监潘鹏飞说,叫好叫座的“赵赶鹅”让更多观众知道了这处藏身于美术馆后街的独特园区,餐饮消费被演出“红利”明显带动,昔日北京胶印厂的老厂房焕发了新生机。 精准扶持 解决“卡脖子”堵点 “如果没有商演资质,剧场只能举办一些内部活动,也无法上线各大网络票务平台,不利于长远运营。”双益发国际文创园办公室主任李欣说。曾经,因涉及场地的规划性质、消防安全等合规性问题,对许多新空间来说,取得商演资质是卡脖子的堵点。 《通州区台湖演艺小镇营业性演出场所审批实施意见》点亮了流程畅行的绿灯,在区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从完成空间改造到通过通州区6个部门的联合验收拿下商演资质,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月光林地·爱剧场仅用时约3个月。此后,戏曲、儿童剧、非遗皮影等艺术资源迅速对接。2024年全年,两座剧场约150场演出吸引观众近6万人次。 今年,北京市区级演艺新空间预计将达到100家,张海君认为,为这些新空间找到独特的符号是一大关键,“就像提起爱乐汇,人们就会想到室内乐;提起吉祥大戏院,就是戏曲。如果演艺新空间都套用一个模子,就模糊了特点。这个过程要靠运营团队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共同把脉问诊,长期关注。” 在张海君看来,处于起步阶段的演艺新空间,尤其需要相关机构“帮助他们站稳脚跟,在扶上马后继续给予长线的资金、宣传等方面的倾斜,让演艺新空间真正感受到被重视,他们所展现的活力是‘演艺之都’建设发展的重要源泉”。 蓬勃发展的演艺新空间,离不开设计蓝图的规划支撑。早在2023年,《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就明确要求“打造布局优化、功能复合的演艺空间”,各方聚焦“构建多集群协同发展的演艺空间格局,培育更多演艺新空间”。近两年,相关政策纷纷出台,大力助推演艺新空间快速解决痛点,步入正轨。(北京晚报记者 高倩)
乐鱼 新华网北京2月11日电(赵文涵)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郑州以一场极具特色的崭新年景,将千年商都的历史底蕴与现代节庆的活力交织成章。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文庙与城隍庙,三座文化地标以非遗为纽带,为这座古都绘就了一幅“可触、可感、可传承”的年味画卷。 彩拓:太平有象(新华网 赵文涵 摄) 商都遗址博物院:千年文脉的非遗新生 踏入商都遗址博物院,浓郁的年味与商代文明的气息扑面而来。为庆祝春节申遗成功,博物院特别策划“商亳五味福千年”新春特展,以年画、彩拓、剪纸、木雕、泥塑五大非遗门类,诠释“新年味、文化味、幸福味、吉祥味、家乡味”的深意。展厅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任鹤林创作的木版年画“天乙”“武丁”的斑斓色彩与大国工匠李仁清彩拓“太平有象”的古朴纹理交相辉映,游客们驻足聆听讲解,孩子们则围在泥塑展台前,用指尖感受黄河泥土的温度。一位父亲感慨:“这些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密码。” 木版年画:天乙与武丁(新华网 赵文涵 摄) 博物院的节日活动更添互动趣味。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剪纸,剪刀翻飞间,“金蛇献瑞”的图案跃然纸上;布艺拼贴工作坊里,游客将五彩布料编织成“金蛇献瑞”挂毯,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火花。大年初二,豫剧武生化身“门神”穿越而来,赐福游客;初三,郑州爱乐乐团的音乐家们倾情演奏让逛馆观展时的喜悦感翻倍;初四的立春手绘海报活动,则让年轻人以商代文物为灵感,绘制属于自己的新春宣言。博物院甚至成为入境游的“中国年”打卡地,随处可见外国游客身着汉服写春联、拓年画,在商王像前留下惊叹与笑容。 郑州文庙:儒韵雅集里的非遗薪火 红墙绿瓦的郑州文庙,在春节化身为非遗的活态展馆。前广场上,蛋雕、面塑、吹糖人等二十项非遗摊位一字排开,糖画师傅手腕轻抖,金蛇盘绕的糖丝引得孩童欢呼;面塑匠人指尖揉捏,面团顷刻化作灵动的生肖蛇,连外国游客也忍不住赞叹:“这是真‘手艺’!”。 糖画:祥蛇(新华网 赵文涵 摄) 大成殿前,撞钟祈福的队伍蜿蜒如龙。钟声悠扬,穿越千年文脉,寄托着“国泰民安”的朴素祈愿。“商都儒韵·非遗雅集”汇聚鸟虫篆刻的细腻、葫芦烙画的烟火气,与文庙的礼乐之韵浑然一体。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流连于“礼遇孔子”打卡点,手持六艺体验券研习射箭、投壶,古礼与新趣在此交融。顷刻间,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呼吸着的文化生命——它在一碗胡辣汤的热气里,在糖人凝固的甜蜜中,更在代代相传的礼仪和记忆里。 郑州城隍庙:民俗烟火中的非遗传承 春节期间的城隍庙,是市井烟火与非遗技艺的狂欢。庙会上,剪纸艺人以红纸裁出“福满乾坤”,年画摊位前,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墨香与游客的笑语交融。“新春许愿”活动吸引众人提笔,将心愿系于千年古槐,许愿卡上的字迹或稚嫩或苍劲,却同样饱含对未来的期许。 锣鼓声中,舞狮队伍腾跃翻飞,非遗戏法、川剧变脸等表演轮番登场,惊喜不断,喝彩连连;高跷队伍蜿蜒穿行,“社火芯子”凌空而立,彩衣翩跹。这些扎根民间的非遗表演和手艺,将庙会化作流动的舞台,历史与当下在此共舞。长辈牵着孙辈游走其间,手中的“泥咕咕”成为传承的见证——手艺有了温度,传统走进了生活。 金鱼花灯(新华网 赵文涵 摄) 非遗年味里的文化自信 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作为岁首新年,春节至少走过了3000多年的历程。古老而漫长的农耕文明赋予我们祖先对大自然节律和季候的敏感,春节处于秋收之后的冬末时节,起源于古人的丰收祭祀活动,因此也被称为“年”——本意指农作物的丰收,其核心是除旧迎新。这是一个崇高的文化节日,也是历代中国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2025年的郑州春节,非遗不再是历史的回响,而是跃动于当下的文化脉搏。商都遗址博物院的展览、文庙的雅集、城隍庙的庙会,共同编织出一张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的意义,正在于此——让春节从“我们的节日”升华为“世界的遗产”,也让世界看见,中国传统节庆如何在古老砖瓦间,生长出永恒的生命力。 当最后一盏元宵花灯在明清始建的城隍庙檐角点亮,非遗的年味已悄然融入现代城市的肌理。未来的春节,必将在这样的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到新的力量,展现新的年景。
乐鱼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俗称“灯节” 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自古以来就有放灯和观灯的习俗 人们放灯、观灯、赏灯、猜灯谜 俗称“闹花灯” 热闹欢腾、祥和喜庆的气氛 表达了人们纳吉迎祥、祈祝丰年的心愿 1979年元宵节,人们在福建泉州观赏各式花灯。新华社发(黄必贤 摄) 1981年,上海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元宵“灯花展览”,人们观赏各式花灯。新华社记者 徐义根 摄 1998年元宵节前,市民在福州市南后街买花灯。新华社记者 李开远 摄 2000年元宵节前,人们在江苏南京夫子庙广场买花灯。 新华社记者 徐澎 摄 2004年2月1日,兰州市隍庙内白雪掩映下的红灯笼更显喜气。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2008年2月20日,两名小朋友在呼和浩特市五塔寺花灯走廊里面玩耍。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2011年2月16日,游客在一组彩灯前赏灯。元宵节前夕,河南省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大型迎春灯会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2016年2月22日,游客在武汉园博园观赏彩灯。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2021年2月26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游客和村民嬉鱼灯,闹元宵。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2023年2月5日,市民在湖北省博物馆的“钟鸣楚天元宵夜”灯会游园活动上观赏彩灯。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除了赏灯外 北方的元宵、南方的汤圆 也是元宵节的“标配” 不论是“滚”出来的元宵 还是“包”出来的汤圆 形状都是圆的 寓意团团圆圆、圆圆满满 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1986年2月23日,北京市民在街头购买元宵。新华社记者 薛铁军 摄 2011年2月11日,宁夏银川某大型超市的工作人员在摆放元宵。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2018年3月1日,市民在西安市回民街一家店铺外排队购买元宵。新华社发 张博文 摄 2019年2月19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市民和游客品尝元宵。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2013年2月24日,在广西桂林阳朔西街,几名外国游客品尝汤圆。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2021年2月24日,在江苏省扬州市杉湾花园社区,小朋友动手包汤圆。新华社发(孟德龙 摄) 春节 始于腊月初八止于正月十五 元宵节过后 人们将从“年盹”中醒来 工作和学习也要进入正轨 年年庆新春 岁岁闹元宵 在农历新年首个月圆之夜 让我们尽情地“闹”一回 为新的一年注入 更多的生机、希望和活力 2025年2月11日,江苏省盱眙县举行元宵节民俗汇演活动。这是展演队伍在道路上巡游。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制作:郝建伟
乐鱼 新华社济南2月9日电 题:山东:用电量彰显假日消费热度 新华社记者陈国峰 看一场电影,赏一次花灯,来一场自驾游……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从热门商圈到街头巷尾,齐鲁大地洋溢着烟火气。无论是旅游餐饮还是批发零售行业,都呈现出蓬勃的消费景象。 百业兴旺,电力先行。透过用电量,可以窥见山东假日经济的活跃态势。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假期,山东电网全网用电量达到119.33亿千瓦时,较2024年春节假期增长14.3%。 与消费密切相关的山东各行业用电量中,批发零售业用电量为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91%;餐饮业和住宿业用电量达到1.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79%。 春节假期,山东滨州惠民县孙武不夜城里灯火辉煌。(武峰 摄) 山东省于1月18日启动“2025山东迎新春消费季”,各地市也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叠加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有效拉动新能源汽车、家电、3C数码等产品的销售,带动相关行业用电量的快速增长。 作为山东省会城市的济南,用电量增长势头明显,批发零售业用电量达到4569.74万千瓦时,增幅高达34.95%。假日期间,记者在济南多家商超看到购销两旺的热闹场景。位于济南泉城路的苏宁易购超级旗舰店,在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各类家电、数码产品迎来销售高峰,其中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的销量同比实现翻番增长。 文旅消费成为假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山东旅游景区用电量达到2083.3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7.21%。在泰山之巅,众多游客新春登高,迎接新年日出。“今年春节泰山景区最高用电负荷达到4060千瓦,比2024年春节假期最高用电负荷增加了23.5%。”国网泰安供电公司泰山景区供电所所长李佩说。 电力员工在山东济南章丘区明水古城开展用电设备巡视检查。(刘超 摄) 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文化消费等消费新亮点频现,带动相应行业的电力需求增长。假日期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建设运营的充换电站,充换电量达到2451.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52.25%。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营销部相关负责人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叠加春节假期城际出行车流量的增加,是充换电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春节假期,山东各地纷纷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民俗展览、体育赛事等活动,丰富了民众的假期生活。文化消费的持续升温,拉动相关行业用电量增长。数据显示,全省文化、艺术、体育娱乐业用电量达到1064.6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85%。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阳说,新年伊始的消费热潮只是一个开端,随着今年各项政策持续发力,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期待用电量数据走出更为振奋的上扬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