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 今年春节期间,北京文创市场迎来“上新”潮,既有全民IP冰墩墩的蛇年特别版“蛇墩墩”,也有走可爱风的“鳌状壮新年盲盒”“冰糖葫芦艾草锤”……近百种“来自北京的礼物”极大促进了新春文旅市场消费。 打卡角楼咖啡 品御笔“福”字 北京最火的特色咖啡店之一当数故宫角楼咖啡,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该店,看到不少来故宫旅游的游客为一份“新春”新菜单专程来打卡。 为了让一杯咖啡更具蛇年与故宫的文化气质,角楼咖啡推出咖啡新品“纳福拿铁”,将杯子换成了“灵蛇主题杯”,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故宫博物院藏品战国“玉蟠虺纹佩”,咖啡的口味也融入了北京特色的冰糖葫芦,咖啡顶则以清乾隆皇帝御笔“福”字作为造型,而这张御笔“福”字其实是一张可食用糖纸。 工作人员表示:“腊月初一,清朝的皇帝用‘锡福苍生’笔在龙笺上书写‘福’字,第一张贴在乾清宫,之后贴在其他宫殿或赏赐大臣、外藩,过年的各项庆祝活动就此拉开帷幕。如今我们将‘福’用在咖啡造型上,也取一个好彩头,春节喝上一杯福气咖啡,福气加倍。”不少游客为了这张“福”特意来打卡。“逛完故宫我特意来角楼咖啡喝上一杯新品,不仅讨个好彩头,还能暖暖身子,一举两得。”来自上海的王女士说。 除了新款咖啡,角楼咖啡的甜品也福气满满,福气慕斯、福禄蛋糕融合了文化元素,不仅看着喜庆,也很出片。专程前来打卡的游客张女士称:“我已经连续三年关注角楼咖啡的新春新品,这么美的咖啡,每回发到网上都能吸引众多网友关注。” 春节假期,店内人头攒动,店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春节期间,新春新品卖得特别好。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一些饮食产品出现脱销状况。此外,新春新品也带动了文创产品的热销。” 总台文创上新不断 吉祥物“巳升升”进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很早就开始做新春文创产品,从每年的春晚吉祥物到如今的总台文创,可谓是衣食住行皆可文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乙巳蛇年“大春晚季”文创产品包括春联、春碗、春盘、玩偶、巳巳如意红围巾、邮政系列产品、金手绳、冰糖葫芦艾草锤、香器、行李箱等。 北青报记者在梅地亚中心看到,今年的总台文创正在此展示,包括春晚的吉祥物形象“巳升升”。据了解,“巳升升”的设计团队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介绍:“我们的设计想法首先是特别希望蛇身像次第春花开放,带着无限生机;第二个想法是让蛇的形态像如意。其实都是为了弱化人们对蛇的固有印象。” 为了让“巳升升”更加立体可爱,从设计图纸到如今的文创产品经过了多重打磨。“巳升升”的头部轮廓和脸上螺旋状的腮红,正是参考了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唐代地宫的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头部的蝙蝠造型与幸福的“福”谐音,可谓福上加福。“巳升升”的尾巴同样也有福气加成,如意形状外加寿字盘长结,正是“福从头起,尾随如意”。海棠、玉兰、桃花、牡丹,“巳升升”身上由景泰蓝工艺刻画出的缠枝纹恰如一座春日花园,寓意着“春回大地”。 除了春晚吉祥物,今年总台文创还与国图文创合作推出一款创新康养类的产品——冰糖葫芦造型的艾草锤。这款产品外形酷似一串真的糖葫芦,红黄配色吉祥喜庆,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鸿运当头。表面用刺绣工艺点缀了芝麻装饰,象征福禄在手,圆圆满满。圆滚滚的造型更添几分Q萌趣味,拿在手中极具节日氛围,春节既是送年味,也是送健康。 展览“最后一公里” 找到文创情绪价值 春节期间,北青报记者来到齐白石旧居纪念馆,这里有着关于画家齐白石IP的文创新品售卖,其中,北京画院推出的售价9.9元的“窗花”成为每位游客必买好物。热销春节文创产品如何打动消费者?北京画院负责文创产品的项目经理刘霄告诉记者,“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创作出发点。”去年北京画院推出的取自齐白石书法的“发财”冰箱贴,给大家一个“发财”祝福,十分应景,在小程序上线三天就售罄了。 今年北京画院推出的新春文创新品都是小而精的产品,9.9元的窗花来源于齐白石篆书作品,“丰福吉禄 山寿天丰”八个字所组成的对联,为了方便识读,设计团队贴心地标注了汉语拼音。 为了达到与玻璃最佳的贴合度,刘霄与设计团队反复商定材质的厚度,“我就是希望我们的产品贴到家里,远看近瞧都看不出有膜,就像写在玻璃上一样。”这样的要求也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在店内选购文创产品的胡女士告诉记者:“齐白石是福寿文化的代表之一,一幅小小窗花9.9元,又很有质感,让人很难空手走出店里。” 除了春联窗花,还有一份“新春气氛组”产品:一个“锦囊”中有涵盖富贵、发财、福禄等多种愿景的小挂饰,春节里挂出福气,挂出财气,挂出喜气,主打一个气氛营造小能手。刘霄说:“为了让大家更有DIY的氛围,我们特意给大家这个‘散装’的气氛组,春节前夕让一家人组合出新春祝福,更有年味儿!” 刘霄参与文创产品研发多年,“美术馆的文创售卖就是展览的最后一公里。”在她看来,如何在观众看展后延续展览的魅力,再一次打动观众,是好文创产品的标准之一。文创产品研发的核心就是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她用北京画院曾经推出的一套书签举例,“这套书签曾是我们画院十年对齐白石IP作品展总结而出的研究成果的转化,观众买到这套书签,等于收藏了一套齐白石最经典的系列,用十年打造一个文创产品,观众一定会感受到我们的用心。”(记者 王磊 实习生 毛羽丰)
乐鱼 草木葱茏,微风轻拂,山中根根翠竹摇曳。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工作人员指着展板,耐心解答游客关于大熊猫的各种疑问;大熊猫互动体验博物馆前,游客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排队入馆,等待参观……从研学活动到互动体验,再到科普讲解,基地里随处可见科普团队成员的身影。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近10年,他们共开展科普活动3000余场次,编撰科普读物22部,制作科普影视作品22部61集,受众超10亿人次。 一场科普龙门阵,趣味活动层出不穷 树荫下,圈舍旁,向波手持扇子,站在大熊猫2号别墅前,一场龙门阵即将开摆。原本正在参观大熊猫的游客渐渐围了过来。 “大伙猜猜,大熊猫的食物都有哪些?”作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员,向波一边轻摇纸扇,一边抛出问题。 “肯定有竹子!”“要吃水果吧,得补充维生素。”“竹子那么坚硬,大熊猫能消化吗?”……大伙七嘴八舌,讨论热烈。眼见激起游客兴趣,向波便不再卖关子。从大熊猫的饭量,到食物的种类,他将大熊猫的饮食习惯娓娓道来。 2020年,基地科普团队推出实时实景主题科普讲解龙门阵。立展板、摇纸扇,围绕一个主题,科普团队成员摆起龙门阵。从“神奇的大熊猫”到“我不是‘干脆面’”,从“竹子的旅行”到“大熊猫成长记”,大伙精心设计的主题,吸引许多游客驻足观看。 “每个月初,我们会在基地公众号上发布龙门阵互动科普讲解场次安排,平均每月有15场。”向波说,不同于过去讲座般的科普形式,通过摆龙门阵,实景互动讲解,不仅可以丰富游客游园体验,还能让公众正确认识濒危动物保护现状。 在向波看来,趣味科普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游客对动物保护知识的了解。而对团队中负责研学的唐亚飞来说,大熊猫科普要从娃娃抓起,研学活动能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搅拌盆里,倒入玉米、黄豆、燕麦和微量元素等混合而成的营养粉料,加水搅拌,用力搓揉。紧接着,小朋友们把揉好的面团装进模具。很快,一个月饼形状的窝窝头制作完成。这并不是基地食堂,而是一场研学课程,捧着香喷喷的窝头,“小营养师”们非常有成就感。 “像‘大熊猫营养师’这样的研学活动,2016年以来,我们设计了9个主题。”唐亚飞介绍,基地每月都会组织不同主题的公益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也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深入人心。 一个互动体验园,多种场景引人入胜 能眨眼、懂答题、会生气,在成都大熊猫博物馆中,就有这么一个仿生大熊猫机器人“小川”。不仅外表逼真,还能实现目光追随,在它的脸上,甚至能看到微表情。游客提问,“小川”解答,一问一答之间,大熊猫相关科普知识实现润物无声地普及。 大熊猫为啥喜冷怕热?科普过程中,团队没少遇到类似提问,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大伙琢磨着将大熊猫皮毛置于馆内展示。在团队中专门负责展览展示的吴樱看来,与其讲解专业知识,不如让人摸一摸。 大熊猫会发出各种声音,都代表什么含义?博物馆设置了声音互动体验区,收录了大熊猫10多种情绪表达声音,游客通过按键便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了解背后的含义。独特的设计让游客充满好奇,体验装置前经常排起长队。 2021年3月,成都大熊猫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全球首个以大熊猫为主题的互动体验专题博物馆,成都大熊猫博物馆通过互动体验、场景复原、沉浸式游览等方式,能让公众在参观的同时了解大熊猫等动物的生存现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前期筹备,到正式布展,科普团队成员们出谋划策,不断创新科普展示方式。 除博物馆外,园区之中,互动体验场景随处可见。 旭日馆柱子上,印有与大熊猫相关的问题,鼓励游客在观看大熊猫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在它们身上找寻答案;映日馆周围,翻开互动装置,用力转动圆盘,就能看到大熊猫寿命及其交流方式的相关知识;云日馆室外,一只手绘的大熊猫互动装置格外引人注意,抽拉大熊猫身上不同部位的卡片,可以了解有关大熊猫的神奇奥秘…… “从维护频率上就能看出来,园区里的互动设备都很受欢迎。”指着正在对装置进行维护的工作人员身影,吴樱笑着说。 一套熊猫科普书,系统讲述科学知识 大熊猫会冬眠吗?大熊猫怎么“对话”?大熊猫为什么“懒”?……翻开《你不知道的大熊猫》一书,就能找到答案。绘画精美,语言生动,画风可爱,让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发现不少人对大熊猫并不了解,就想着写一本科普书,系统揭开大熊猫的神秘‘面纱’。”谈及写作初衷,科普团队负责人金双说。 不同科普书籍,面对的人群也有区别。有的满足低龄儿童的喜好,内容更加浅显易懂;有的则面向青少年,通过抛出引导性问题,激发读者探索欲。在金双看来,基地既有科研资料,又有长期经验积累,自己掌握的一手素材结集成书,不仅可以解答大伙关于大熊猫知识的困惑,还能借此引导人们践行保护理念。 如今,熊猫基地科普团队已构建起多种类型的科普传播平台。他们不仅把大熊猫相关的科研成果、科普教育活动经验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结集成书,还开展了线上科普活动,开发科普视频和影片。 每次开展活动,小到贴纸、明信片,大到环保餐具、环保收纳袋,这些科普文创产品,都是团队成员自己设计的。“从科普系列到环保系列,我们开发了28款文创产品,配合科普活动发放。”金双介绍,这样有助于丰富游客游览体验,并向公众宣传环保理念。 此外,研究基地科普团队还设计制作了大熊猫模型教具,包括竹笋、窝头等。在科普活动中,使用好配套教具,让科普的画面感与趣味性得以提升。 从一开始的2名成员,到如今的31人,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科普团队每年要开展300多场活动。他们不仅活跃在园区内,还进学校、入社区,传播动物保护理念。正如向波所说的,希望每年来基地的游客不仅能看熊猫,还能了解熊猫,进而为生态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不断创新,把大熊猫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记者 游 仪)
乐鱼 新华网上海2月16日电(记者王辰阳)宣介古代航海文明,分享航标灯塔知识,制作“辽宁舰”模型……2月14日,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浙江省嘉善县教育局、SMG东方文博,共同启动“何以中国·蓝色文化”走进长三角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 “何以中国·蓝色文化”开学第一课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这个开学季,中国航海博物馆的讲师团与行业专家志愿者为5所学校的1100余名学生讲授系列主题讲座,通过趣味案例与亲身经历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感受航海科技的魅力。通过馆、校、台多方联动,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学学生带去一堂生动的航海文化实践课。 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赵峰表示,本次活动是“馆地合作”的一次创新实践。中海博将联合更多社会力量,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普及航海知识,讲好中国航海故事,为培育海洋强国新生代贡献力量。 活动当天,中国航海博物馆还与嘉善县大云中心学校、上理附属嘉善实验学校、嘉善第二高级中学等5所学校签署馆校合作协议,并启动“航海文化角”建设。通过捐赠《中华“船”说》《潮生万里——寻找古诗词中的航海和舟船》等航海科普图书,让航海文化深度融入校园。 相关活动通过案例交流、实践课程、学术研讨等形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为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下一步,各方将以“融合·多元·创新”为合作理念,持续在展览融入、课程开发、竞赛参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探索,推动长三角地区航海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
乐鱼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年轻人走进红色场馆深度互动,小村庄用活红色资源振兴文旅经济,舞台上红色历史创新表达带来心灵震撼……记者近日在上海、河南、重庆等地采访看到,红色文旅魅力绽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生动课堂,红色基因植根群众生活日常。 红色地标“圈粉”年轻人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习近平 上海市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一百多年前,革命志士们从这里的一张长桌旁起身,一股红色激流就此改变了中华大地。 冬日里,梧桐树下的石库门小楼,古朴庄重。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阮竣手头有一组数据:2024年,纪念馆全年累计接待参观者近312万人次,其中45岁以下参观者超85%,画像统计显示,18岁至24岁的参观者达26.4%,占比最高。 “年轻人对革命纪念馆的期许和热情正在提高,他们愿意走近历史,听‘觉醒年代’那些有内涵、有温度、有共鸣的故事。”阮竣说。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李大钊用过的打字机、《共产党》月刊创刊号……中共一大纪念馆有12.8万件(套)馆藏,红色资源丰富而厚重。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自称‘二十八画生’的青年,他把自己进行体育锻炼的思考撰写成文,题目为《体育之研究》,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纪念馆“95后”宣教专员张粟无数次讲起那些红色故事。 “青年毛泽东写下的‘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今日读来依然力透纸背。而如今最能‘圈粉’新时代年轻人的,是蓬勃朝气、理想信念。”张粟说。 为了与“新青年”们双向奔赴,红色场馆持续创新表达方式。“数字一大·初心之旅”虚拟现实沉浸式大空间体验展里,参观者戴上VR设备,从“初心码头”登船,感悟新青年们的昂扬风采;“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全国巡回展车”驶遍大江南北,入学校、进社区…… 红色文旅融入城市生活,信仰之力浸润青年心田。漫步中共一大召开地树德里、中共二大召开地辅德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老渔阳里等石库门建筑,能见到不少青年游客。“在这些地点参观,总是很有力量感,尽管相隔逾百年,革命先辈的精神始终吸引我、激励我。”来自浙江的“95后”陈欣冉说。 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振兴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习近平 “1929年秋,就在这个寨子四周,工农红军同地主豪强对峙十多天,最终一举攻克山寨,扩大了红色根据地……”河南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韩家寨战斗遗址纪念碑前,导游余海霞向游客深情讲述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 八百里大别山,古老村落多,红色故事多。小小的田铺大塆,是当年刘邓大军南下时的临时指挥所所在地。田铺大塆所在的新县,留下了365处革命历史纪念地。 近年来,当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九镇十八湾,全域游新县”旅游品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田铺大塆,成为红色旅游的热门地。 沿着村中的青石板路,走进村民许秀青开办的“春临农家”,房檐下挂着的一排排腊肉飘香,尽显浓浓年味。2014年,许秀青做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起第一家农家乐,年收入从当年的3000多元到如今30多万元,红色旅游给她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我就是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现在外地朋友们来,也很愿意听我讲许世友等革命先辈的故事。”许秀青说。 春节长假期间,村民韩光莹把小院收拾得整洁敞亮。在这家名为“老家寒舍”的民宿,堂屋墙上的镜框展示着红色家史,颇为醒目。1927年,韩光莹爷爷两兄弟参加黄麻起义,20多年转战南北,一个身负重伤,一个壮烈牺牲。 韩光莹希望,来到田铺大塆的年轻人,都能感悟革命精神,从心底萌发坚定不移跟党走、脚踏实地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 有许秀青、韩光莹等“探路者”在前,越来越多村民选择返乡创业。在政府引导下,田铺大塆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留了石板小巷、黄墙黛瓦的历史风貌,形成了“红”“绿”相融的美丽和谐画卷。 2024年,田铺大塆累计接待游客66.59万人次,旅游收入3221.11万元。红色文创出新、非遗手工畅销、“创客小镇”热闹,古老乡村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红色文化丰富群众生活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 歌乐山下,重庆1949大剧院的外形酷似一座巨大的时钟。 走进这座专为舞台剧《重庆·1949》打造的同名剧院,当台上大幕拉开,时间仿佛瞬间回到70多年前——渣滓洞的阴暗铁笼、白公馆的诡异静谧、磁器口的人物百态、歌乐山的枪声火光……一幕幕场景巧妙切换,一个个演员动情演绎,配合着极具沉浸感的声光电,每一次情节的高潮都伴随热烈的掌声和激动的泪水。 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于2021年7月首演,迄今已创下演出2500场、接待观众160万人次的票房纪录,成为重庆文旅体验的新坐标。近期,该剧从剧本和技术两方面进行深度升级后,焕新登台。 “我们精心调整了剧本结构,让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剧情线更加清晰流畅;同时深挖人物之间的情感纽带,对兄弟情、母子情、爱情、革命志士的家国情怀进行细致刻画,使每个角色更加鲜活饱满、触动人心。”《重庆·1949》执行导演马波说。 “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黎明已经到来,但他们看不到了。”观剧后,重庆大学学生黄耀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都充满力量,革命先辈的信仰和追求,是我们年轻一代前进的明灯。” “枪声”就像在耳边擦过,炮弹几乎要“震翻”座椅……舞台设备升级带来的身临其境之感,让许多年轻观众感到震撼。有人感慨:“没想到红色剧目可以这样呈现,这部剧值得‘二刷’‘三刷’。” 除了持续呈现高水准演出,重庆1949大剧院还打造了全新的打卡装置和文创生活好物,营造出多元文化消费场景,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让更多观众和游客走进红岩故事、感悟红岩精神。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拼搏进取,强国有我”……红色场馆里的留言簿,又新添了许多真挚的新年祝福。 从都市里的“红色路线”,到乡村间的红色沃土;从形式多样的红色展览,到创新表达的红色舞台……行走中国,许多红色文旅正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不断激发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不断凝聚砥砺前行的信仰之力。 领衔记者:王永前 执笔记者:吴振东、郭敬丹 参与记者:刘金辉、史林静、周文冲 海报制作:程思琪 策划:张晓松 统筹:白纯、王薇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