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 废弃的工厂和仓库被改造成艺术街区和创意市集。老旧街区引入特色餐饮和文化展览,变身热门旅游打卡地…… 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正被一系列新场景“点燃”,它们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这些新场景统称为“非标商业”,它打破了传统商场的刻板模式,不再只是单纯的购物场所,而是融合了艺术、文化、餐饮、设计等多元元素的综合性体验空间。 与传统商业相比,非标商业更像是一个“情感磁场”。它不仅关注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更注重营造独特的氛围,触动消费者的情感。它深耕社区,融入当地生活,与周边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人们在消费的同时,也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记者:杨仕彦、李晓婷、吴燕霞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乐鱼 新华社达卡2月9日电 通讯|二月书香化作媒——记孟加拉国书展上的“中国书屋” 新华社记者孙楠 “孟加拉国和中国关系很好,但我们的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有很大的深入空间。我期待有更多向孟加拉国民众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曾在北京学习生活的沙米姆近日在孟加拉国书展上这样对新华社记者说。 孟加拉国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图书展览活动“二月书展”正在首都达卡举行,由中国驻孟大使馆设立的“中国书屋”颇为引人注目。涵盖文化、历史、民俗、美食、经济、政治和中文学习等内容的1000余册中国图书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书友前来阅读或购买,二月书香化作了文化交流之媒。 2月7日,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举行的“二月书展”上,一名男孩在“中国书屋”阅览书籍。新华社发(哈比卜·拉赫曼摄) 沙米姆带着儿子一起来到“中国书屋”,虽然已结束在北京的学习生活将近9年,但沙米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依旧十分浓烈。 “在中国学习的时候,我看了很多中国电影和儿童动画片来帮助我学习中文。”沙米姆说,这次来书展是为了找一些可以教孩子学中文的书。“我想在家里教他,让他也更加了解中国。” “此前,我读过很多关于中国文化、食物、地理的书籍,我很喜欢。”高中生穆芭什瓦拉对记者说,“我从阅读这些书籍中学到了很多,现在我想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将来想去中国学习。” 2月7日,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举行的“二月书展”上,人们阅览书籍。新华社发(哈比卜·拉赫曼摄) 孟加拉国临时政府文化顾问法鲁基日前也来到“中国书屋”。“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书籍,相信这能激励很多孟加拉国民众;另一类是关于中国如何在农业领域取得巨大进展以及如何灌溉、应对洪水等的书籍,这些话题与我们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法鲁基对新华社记者说。 今年恰逢中孟建交50周年,也是“中孟人文交流年”。法鲁基说,孟文化部将与中国大使馆紧密携手,打造一系列文化交流品牌项目,进一步探索深化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空间。 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姚文表示,文化交流是增进两国民众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纽带。希望以“中国书屋”为契机,为孟民众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希望孟各界积极投身中孟建交50周年和“中孟人文交流年”各项活动,共同为中孟友好关系提质升级作出贡献。 “二月书展”发起于1972年,已成为孟加拉国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图书展览活动。今年的“二月书展”2月1日开幕,将持续一个月。“中国书屋”是书展上唯一由外国使领馆设立的展位。
乐鱼 记者2月7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据初步统计,2025年春节期间初一到初七,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数较去年增长12.84%。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接待观众达516.73万人次。 据悉,2025年新春,国家文物局指导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立足馆藏优势、整合多方资源、提升管理能力、增强服务供给,积极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策划推出特色主题展览和系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记者施雨岑、王鹏)
乐鱼 新华网北京2月9日电 题:博物馆迎来“贪吃蛇” 新华网记者彭纯 许艺颍 去博物馆正在成为春节假期的“标配”之一。春节期间,全国多个博物馆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排着长队的游客。在无人机视角下,超长的队伍缓缓移动,宛如“贪吃蛇”的游戏画面,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河南博物院前排队的观众们。新华网 许艺颍摄 博物馆里过春节 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迎来参观热潮。队伍中,既有亲子家庭,也有年轻人和银发族。“以为春节人少,没想到排了四十分钟了还没进去。”在入口处,一位从北京专程赶来的游客说道。 观众们在河南博物院观赏莲鹤方壶。新华网 许艺颍摄 与此同时,北京汽车博物馆内也热闹非凡。一群孩子在“乐学汽博”研学活动的现场,兴致勃勃地回答科普老师的问题。来自大庆的11岁男孩对汽车知识了如指掌,对答如流。他的父亲自豪地说:“孩子从小就痴迷于汽车,这次特意带他来博物馆,就是为了圆他的一个梦想。” 在北京汽车博物馆听科普老师讲解的孩子们。(北京汽车博物馆供图) 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超1000万人次,较去年增长12.84%。春节去博物馆正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有游客感叹道:“博物馆里的年味,是老祖宗的智慧,也是我们这代人的新时尚。” 进阶的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什么?除了文物,这里还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数字技术,以及充满创意特色的文创产品。 在河南博物院,观众购买XR唐宫夜宴体验票即可穿越至唐朝的洛阳城,沉浸式体验那时的南市酒肆、洛河水岸、应天门等10个场景的超100个古建景观。 孩子们在河南博物院听讲解。新华网 许艺颍摄 “这40分钟的体验真的太值得了!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用两个字形容就是‘震撼’!”来自南阳的李女士在体验结束后,难掩激动之情。 通过数字技术,那些沉睡于历史长河中的文明碎片被重新唤醒,以生动鲜活、直观可感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曾经只能靠古籍文献的描述来想象的场景,变得“触手可及”;历史文化知识也变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娓娓道来。 顾客正在河南博物院选购文创产品。新华网 许艺颍摄 了解完历史还能购买文创产品,换一种方式将“文物”带回家。在小红书平台搜索“博物馆文创”,有超93万条笔记。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故宫的猫咪盲盒、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雪糕……一货难求!网友调侃道:“以前逛博物馆费腿,现在‘费钱’。” 在河南博物院,“妇好”鸮尊毛绒玩具成为爆款,能发光的莲花灯冰箱贴、玉葫芦发卡、网红小狗玩偶也深受游客们的喜爱。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说:“我们深入社交媒体调研了很多在网络上讨论度高的文物,让文创既有文化味又有烟火气。”河南博物院文创团队还推出了将文物元素织入现代剪裁的汉服品牌“华服来潮”,并作为“中国文创出海”代表之一,于1月10日至11日亮相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新春大集,吸引众多外国友人试穿拍照。 连接过去、现代与未来 在北京汽车博物馆,“乐学汽博”研学活动自2024年暑假至年底已吸引超2500人参与。孩子们不仅亲眼见证了汽车从最初的简单设计到如今智能化、环保化发展的历程,还体验了模拟驾驶、手工制作等环节,沉浸式体验科技进步给汽车行业带来的巨大变革。 在北京汽车博物馆参加研学活动的孩子们。(北京汽车博物馆供图) 宣传专员梁佳馨介绍,北京汽车博物馆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既有知识深度,又有游戏趣味。而这种“玩中学”的模式,正是博物馆教育转型的缩影——2023年我国6833家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38万余场,相当于每天为观众带来超1000场知识盛宴。 从清晨排队的观众到文创产品的热销,从XR展厅的惊叹到研学课堂的欢笑,这些鲜活场景正是中国博物馆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 观众们在河南博物院观赏“妇好”鸮尊。新华网 许艺颍摄 郑州大学考古学科创新中心主任韩国河说:“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正以其多元且富有活力的方式与现代生活融合,不仅深入挖掘和展示了传统文化,还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博物馆的全方位变革构建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纽带。 新春的博物馆里,涌动的不仅是人流,更是一场传统与创新的双向奔赴。从“考古盲盒”掀起的全民探秘热,到研学活动点燃的知识火种,再到线上云展览,博物馆正在书写新的时代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