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 新华社长沙2月2日电 题:CEO“逆行” 乡村振兴“逆袭” 新华社记者谢樱 位于长沙北部的黑麋峰,重峦叠嶂,“80后”邓魁峰离开大城市后在山村里安了家。清晨起床,用水洗了把脸,出房门穿过走廊,仅仅几米便进到办公室。拿上包和笔记本,沿着蜿蜒山路一路向上,邓魁峰不时观察着上山的车流,在手机上监控景区的运营实况。 新春伊始,长沙的气温骤降了十来摄氏度,这让邓魁峰欣喜又紧张:“黑麋峰是长沙最高点,山上温度更低,如果一下雪,就要马上启动‘第一场雪’的线上推广、雪景直播等活动了。” 山脚下的游客中心前,有一片宽阔的空地,邓魁峰把它称作“黑麋峰的会客室”。熟悉地产运营的他,尝试着将城市的一些“新潮”元素,创新性地“移植”在这片空地上。 去年七夕,这片空地是“流星高山音乐节”的舞台。搭起时尚的炫彩布景,镭射灯光在秀峰田野间扫射,演唱、欢呼的音浪回荡星空,村民和游客的心一起澎湃。 “这是我不曾见过的黑麋峰。”从小在黑麋峰长大的村民罗家润非常惊喜。伴随而来的,是千余名游客在音乐节当晚将周边民宿、餐馆挤了个爆满。 专业品牌运营让长沙市望城区杨桥村党总支书记易泽宏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另一种可能”。 “以往黑麋峰举办活动,都是伸手找镇里要经费,不赚钱只赚吆喝。”易泽宏没想到,在邓魁峰的张罗下,空地上搞起土味稻草节、萌宠嘉年华,通过新媒体矩阵宣传“一炮而红”,“不仅门票卖得好,网络流量高,村集体、合作方、百姓都赚了钱,还把黑麋峰的新形象打出去了。” 把“市场思维”融入乡村振兴,正是望城区创新引入乡村运营职业经理人(乡村CEO)的初衷。“乡村有资源、有风景,但村民、村干部缺乏时尚触觉,要发展产业、吸引游客,离不开专业的运营人。”长沙市望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燕说,2024年6月,望城区成功引聘了5名乡村CEO,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血液。 望城区乔口镇广袤的田野间,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新荷青年人才荟客厅”,这是望城区乡村CEO运营的人才驿站与开放窗口,也是蓝塘寺村乡村CEO杨海亮忙碌其中的“乡村田野创意部”。 蓝塘寺村地处望城区乔口镇西北端,有着瘦身鱼、荷花虾等特色农渔产业基础,还拥有长沙最大内陆湖——团头湖约5公里自然风光湖景线。把这些村庄潜力点转化为发展的源头活水,成为村民们共同的期盼。 “蓝塘寺村在品牌运营方面还相对空白,我要做的就是‘从0到1’的建设。”杨海亮曾在文化传播公司任职,在传媒和文旅行业深耕多年,文旅品牌创意策划与运营等正是他的“老本行”。 去年9月,以“湖上升明月 灯塔耀乔江”为主题的中秋灯塔游园会在团头湖马转坳美丽宜居村庄片区举办,2天的活动吸引游客6万人次,为当地村民增收约40万元。 “名气打出去后,游客自然更多了。”时值新春,杨海亮操办着百姓大舞台、新春文旅招商等多个活动,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就是要趁热打铁,忙一点是好事。” 在36岁的钱莉看来,做民宿是一场“能量转变”。她从浙江杭州到望城乡村,从民宿主理人变为乡村CEO,“需要跳出一个房间、一所院子的小视野,将生活情趣、独特审美融入大乡村建设,这是更广阔的舞台。” 现有的民宿、餐饮品质不高,她精巧构思,包装、点亮“庭院经济”;小镇文旅景点小而散,她组织团队绘制地图,将景点紧密串联;文旅产品形式老旧,她设计各种体验活动,碰撞出乡村跨界新“玩法”…… “我们正在打造乡村美食会客厅、乡村自然美术馆、乡村艺术文化集市和民宿慢生活街区,目的是让片区不仅能够实现经济上的增长,还能够提升文化影响力。”钱莉满怀期待,她将一封封“合伙人招募令”发布在各个社交平台,“在未来,新乡村里将诞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业态。”
乐鱼 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8%,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3亿人次……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折射出消费市场的澎湃活力。景区人头攒动,商圈年味浓郁,火热的氛围绘就欣欣向荣的新年图景。 消费市场活力足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8%,其中,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9.9%和12.3%。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支持下,家电家居类商品消费增速较高,旅游游览、文化艺术体育服务需求旺盛,粮油食品消费增势较好。 补贴政策加力带动家电家居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春节假期,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6.4%,其中,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同比增长226.8%。手机、智能手表等数码产品纳入购新补贴范围,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带动通信器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1.9%。建筑及装潢材料等与家居装修相关的商品销售呈快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5.5%。 旅游服务消费持续较快增长——春节假期,旅游消费市场火热,旅游相关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7.5%。逛庙会、赏灯会、剪纸、漆扇等年俗活动受到广泛关注,休闲观光活动、公园景区服务、游乐园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1.9%、59.5%、14.1%。结合当地特色为游客提供更个性化住宿体验的民宿行业受到游客欢迎,民宿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6%。 文化艺术体育服务热度大幅上升——春节假期,各地围绕冰雪、演艺、民俗等主题开展诸多文化活动,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艺术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6.3%,其中,文艺创作与表演服务、艺术表演场馆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3.9%、65.9%。春节假期,消费者较为注重体育娱乐及运动健康需求,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健身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5%和224.1%。 食品类商品消费增势较好——春节假期,各地食品市场供应充足,粮油食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9%,其中面包糕点、肉禽蛋奶、粮油零售同比分别增长29.9%、16.9%和14.7%;百货零售、便利店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2%和16.1%。 文旅融合年味浓 2025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 春节申遗添喜庆,文旅融合年味浓,各地深挖春节“非遗”文化内涵,策划举办庙会、醒狮、英歌舞、龙舞、板凳花灯龙等年俗活动,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春节期间文艺演出丰富多彩,戏曲、曲艺等传统节目备受欢迎;博物馆过大年成为热门选择,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客流保持高位,打卡特色展览成为过年新风尚。 冰雪旅游仍是春节旅游的热点,亚布力、阿勒泰等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人气高涨,湖北、江西、浙江等地也推出冰雪项目,为南方冬季旅游市场注入新活力。同时,海南、广西、云南等避寒目的地吸引广大游客南下温暖出游。夜间文旅消费亮点频现,山西“平遥盛景”灯光秀、安徽黄山“鱼灯”夜景、江苏周庄“江南绮丽”夜间游船、四川自贡“彩灯大世界”等夜间文旅项目活力十足。 春节文旅消费场景推陈出新,陕西西安《夜谭·白鹿原》山谷光影秀呈现震撼视听效果,湖南浏阳“烟火浏宿中国年”活动将多媒体与烟花表演相互融合。新技术提升消费体验,宇树科技机器人春晚后亮相浙江乌镇,多地举办AI主题科技庙会,多个景区实现AI导览、拥堵预警等功能,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今年春节,入境旅游市场稳步走高,过境免签、支付便利化等利好政策和“欢乐春节”系列活动效果叠加,进一步增强入境旅游吸引力。新春灯会、非遗展示、戏曲演出等成为外国游客体验中国春节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计保障1436.6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6.3%。其中,内地居民出入境767.1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5%;港澳台居民573.7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5.6%;外国人95.8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22.9%。共计查验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52.5万架(艘、列、辆)次,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14.4%,全国海陆空港口岸通关平稳有序。 春运出行创新高 春节假期,春运出行总量再创新高。2025年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230684.5万人次,其中,铁路客运量9626万人次,公路人员流动量218293万人次,水路客运量941.3万人次,民航客运量1824.15万人次。 2月4日正月初七,春节假期最后一天,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04万人次,再次创下春运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邮政快递业总体运行安全平稳,寄递渠道畅通有序,行业业务量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超19亿件。其中,揽收快递包裹11.45亿件,与去年农历同期相比增长31%,投递快递包裹7.82亿件,与去年农历同期相比增长26.7%。 一件件包裹不仅承载了温情与祝福,也激发了消费市场的活力与潜力。快递包裹量的良好增长,进一步凸显邮政快递业保通保畅、递送温暖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自春运开始以来,全国邮政快递业揽收快递包裹80.35亿件,与2024年春运同期相比增长37.6%;投递快递包裹86.46亿件,与2024年春运同期相比增长35%。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国内主要快递企业陆续结束春节模式,网络运营转为日常模式。分拨中心、网点逐渐恢复常态,部分返乡的快递小哥、货车司机和客服人员等回到工作岗位,迎战返工返学所带来的业务高峰。 为保障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安全稳定、欢乐祥和的假期,春节期间,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动态分析研判风险隐患和安全形势,对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领域、重要场所安全防范和应急救援准备等工作进行再部署。根据应急管理部消息,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以上灾害事故。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结合地方和行业领域特点,紧盯矿山、危化、工贸、消防、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和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大型综合体等人员密集场所,全力保安全、护稳定。(记者 鲁元珍 彭景晖 陈 晨 訾 谦 姚亚奇 董 蓓)
乐鱼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即将于1月27日出版的2025年第4期《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记者郭奔胜、张冉燃、蒋芳、邱冰清采写的文章《尊崇汉字之美 守护文化之魂——专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摘要如下: 写了60多年的字,孙晓云没有厌过、倦过,说“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人,也是离理想最近的人”。 孙晓云1955年出生在江苏南京。自3岁承家传习书画,60多年间不管是农村插队、部队服役,还是在画院、美术馆工作,始终不曾放下手中那管毛笔。 凭笔下的传统帖学功底和个人书法风貌,孙晓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享有盛誉,作品曾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和七次全国书法大奖。 在孙晓云眼中,书法不只是书写之事,更是灵魂之事:“一个个汉字、一笔笔书写,不仅涉及审美素养的提升,更是文化的传递、心灵的抚育、理想的培植。” 她近年创作推出的《中国赋》《中华匠心》《大美长江》《丝路情》等作品,即以重大事件、重要节点等为背景,记录、展示并演绎中国人在新时代的精气神,力图以书写拨亮国人的精神灯火、渲染时代的审美底色。 2021年1月,孙晓云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在书写与生活日渐隔膜,甚至“提笔忘字”的当下,她对自己的书法立场和文化担当更为坚定:“要让书法真正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书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神圣象征之一。”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面对传统经典书法承传这道时代课题,孙晓云的回答也是两个字:坚持。 2024年12月,孙晓云在进行书法创作。(受访者供图) 《瞭望》:您写了60多年的字,汉字在您内心是什么分量? 孙晓云:汉字的的确确了不起。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蕴含着中华文明悠久古老的基因。 我国典籍的存世数量和绵延时间全球领先,汉字居功至伟。可以说,中国有记载的3000多年历史,是靠文字书写记录下来的,文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同时,汉字不仅是中国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汉字的造字寓意于形、形神兼备,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无论是商周古文字还是秦汉简牍,现在依然能读得懂。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方言差异很大,但只要写成汉字,大家都能看得明白。 汉字是中国人一笔一画书写出来的,并慢慢形成了有审美的书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字是书法的基石。 2024年12月,孙晓云挥毫“登高望远”。《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唐朵朵摄 《瞭望》:怎么理解有审美的书法是慢慢形成的? 孙晓云: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度,“法”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有追寻的依据、有审美的高度,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书法。 我们现在一提楷书,立即会想到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等,但古人对楷书的概念与我们不一样。在楷书成熟的魏晋时代,不叫楷书,而叫“正书”“真书”。正书规范了点、横、竖、撇、捺、折、钩,后人以此为“楷则”,所以才称“楷书”,即可作为楷模的书法。这意味着,楷书的“楷”,不仅仅是端端正正,还有楷模的意思,表示书写的法则有“法”可依,有楷模可依。 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有了规范、统一的书法审美和法则。魏晋、唐留下来的法帖、法书,直到现在都被奉为书法的最高审美范本,被欣赏临摹、感叹致敬。 《瞭望》:所以在您看来,书法远不只是一种书写的技能? 孙晓云:书法绝不仅仅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字书写技能,更是一种审美追求、情感呈现和精神表达。 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蕴含着巨量的审美信息,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思维和美学特征,某种程度上也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石之一。 《瞭望》:您眼中的书法美在哪里? 孙晓云:书法的美,基于的是汉字的美,而汉字担得起“大美”二字。粗略概括,至少有字义美、字形美、字音美三个维度。在汉字造型、结构、用笔上的美,是要靠长期熏陶、目染、练习,才能真正体会到的。 《瞭望》:能否举个例子谈谈您在书写中体会到的东方的文化思维方式? 孙晓云:比如书法讲究“志气和平,不激不厉”,与儒释道的思维方式高度契合。倡导推崇平衡和谐、顺应自然,不刻意为之、不强拗造型,写字如修行,静谧似禅定,排除外界五光十色的干扰以及内心杂念,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笔画,避免走向过度的极端。
乐鱼 新华社杭州1月26日电(记者商意盈、许舜达)除夕前夕,记者沿着盘山公路驱车来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的松庄村,青山为幕、溪水淙淙,就连空气也比城市里清新了几分。“你们来啦!”随着一声热情的招呼,孙培出现在记者面前,笑意盈盈。 孙培是上海人,2017年来松庄村旅行时,被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古村吸引住了,后来开设了“桃野”民宿。因为有文化专长也有热情,孙培被聘为丽水市“文化特派员”,这之后她的干劲儿更足了。“一年365天,我有300多天时间待在村里,现在反而回上海像是出差。”孙培说。 丽水市“文化特派员”孙培(左)与松庄村村民叶金娟的合影。新华社记者 刘铭翔 摄 “文化特派员”是浙江省2024年推出的一项创新制度,旨在组织各界拥有文化特长的人员,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松阳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最多、风格最丰富的县域之一,100多座结构完整、风格各异的传统村落交叠在崇山峻岭中。站在有近600年历史的松庄村竹林坡上眺望,黄土夯墙的民居依山势散落在古道旁、溪水边,古朴中别有风韵,好一个依山傍水的古村落! 俯瞰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松庄村。新华社发 但2016年以前,这里却多是年久失修的空房子,没有配套设施,也渐渐少了人烟。通过修缮和设计,孙培让这些老屋成了别具风格的民宿。得益于当年开展的“拯救老屋行动”,松阳县被确定为该项目整县推进试点县,松庄村的老屋和道路也得到了改善。这里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和见山见水见星斗的自然景观,逐渐吸引来了游客。 孙培开始思考,该怎么样让得到保护后的老屋重新“活起来”,怎么样让逐渐“空心化”的村庄重新热闹起来,怎么样在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滋润人心? 文化,是关键。 往日里的松庄,多是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不善言辞的他们往往通过给孙培塞几个刚摘下的桃子、递一把刚采来的豆角,来表示善意和热情。这也让孙培萌生了想法,何不让老人用他们最熟悉的瓜果蔬菜来进行艺术表达? 菜心、青椒、土豆横切,蘸上多彩的颜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始拓印。粗砺的画作,却扑面而来泥土的芬芳。这些拓画又衍生成文创产品,每卖出一件,村民就可以得到分红。而在艺术的滋润下,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多了,面对游客的神情也自信起来。 76岁的叶金娟,头发花白、扎着两根麻花辫,大家亲切地叫她“辫子奶奶”。不识字的她是拓印画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从一开始的“做不来呦”到后来的“真好玩歪”,“辫子奶奶”在创作中找到了生活的新鲜感。不久前,孙培带她坐着高铁去了上海参加市集活动,她编的小扫帚摆件被一抢而空。 “辫子奶奶”叶金娟向记者展示她创作的拓印画。新华社记者 刘铭翔 摄 开展艺术家驻留计划、山谷赶集活动,打造山民剧场、编织美术馆……孙培团队一方面挖掘当地的编织等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又积极引入和山野相融的艺术形式。她希望能让更多村里的老人看看世界,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 何秀花是被孙培吸引来的“80后”设计师之一。漫山遍野的白茶花、青菜上的甲虫、溪水里的石斑鱼都成了她创作的灵感和主题。“这些都是松庄赋予我的,而我能带给这里的,或许是艺术化的记录,又或许是一种感受生活的方式。”她说。 定居松庄村的“80后”设计师何秀花在进行白茶花主题的粘土创作。新华社记者 刘铭翔 摄 孙培说,游客不仅是来看乡村,更是来感受乡愁,寻找内心深处的一种静谧和寄托。而让她感到欣喜的是,有的外地游客和她一样来了就不走了,有的当地年轻人也返乡回来了。 走在松庄村小溪旁,村民们正在清洗八仙桌、五斗橱,杀鸡、杀鹅,准备过年。而回村创业的“90后”叶海波则早早写好了春联,上面写着“春祺夏安日日甜,秋绥冬宁岁岁年”。(视频记者:许舜达、刘铭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