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 新华社西安1月26日电 题:黄河岸边年味浓 新华社记者张京品、雷肖霄 登台远望,视野所及处,碧空万里,山坳连绵,黄土高原的雄浑磅礴之势扑面而来。滔滔黄河穿越壮观的晋陕大峡谷,一路奔涌而下。 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高家坬村,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仅一河之隔。 新春来临,记者沿着崎岖山路来到高家坬村,只见村民们正忙着煮萝卜做饺子馅,丸子、油糕、红烧肉……各样的节庆美食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当中,年味一天浓过一天。 1月19日,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高家坬村村民白张梅正在制作春节食物。 新华社记者张京品 摄 “先把糜子面蒸熟,然后和面包上枣泥馅儿,放入滚烫的热油中,炸至金黄,香喷喷的油糕就出锅了。”在邻居的围观中,村民高晓明演示着炸油糕的做法。 “过年就是过个年味,热气腾腾的油糕一炸,年味就有了。”高晓明乐呵道。 走进村民白张梅的窑洞院落,太阳能光伏电源灯,家用远程喊话摄像头映入眼帘,陕北风格的门帘图案色彩炽烈,和一旁废弃的窑洞形成明显反差。 “你看,不像现在的玻璃窗,过去的窑洞窗户就是用麻纸糊一下。”白张梅感慨着生活的变化。 灶台上,从地窖里拿出来的萝卜装了满满一盆,正准备做饺子馅。白张梅说:“过年了,就要吃羊肉萝卜馅儿的饺子!” 窑洞一侧的墙上,挂着一个一氧化碳报警器。“这是前两年政府免费给装的,现在窑洞里烧火做饭取暖,更安心了。”白张梅补充道。 说起农村的变化,村民高玉金也有一肚子话要说。 “要说生活,确实一年比一年好了!你看看,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通到了窑洞里,农村生活好着呢!”77岁的高玉金,皮肤黢黑,目光深邃,一副典型的陕北老汉形象。 儿时过年才能盼到的美食,早已是村民桌上的家常便饭。“以前有口吃的就好,现在啥时候都不缺吃的。今年孩子们准备接我到城里过年呢!”说到动情处,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陕北民歌。 “坬”,一种黄土高原上的特有地形,指的是斜坡断面上的台地。走进高家坬村史馆,8座窑洞分模块展现着这个偏远山村的变迁。 1988年,村里通电,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1995年,全村打旱井120口,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 2018年,“引黄工程”启动,修建了净水池,把黄河水送到高家坬塬,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 2022年,村内主干道和入户道路全部石砌硬化。 …… “快来看看这些老物件,你见过没有?”循着高家坬村党支部书记高明东的声音,记者走进第六个窑洞。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高家坬村史馆。新华社记者张京品 摄 储水的瓮,盛粮的斗,割麦的镰刀,煤油灯的灯台……窑洞陈列室里,一件件老物件刻录着岁月的痕迹,讲述着时代的变化。 “为了留住记忆,留下乡愁,村里建了村史馆。快过年了,外出务工回乡的村民回到村里,就会到村史馆寻找儿时的回忆。”高明东说。 依托黄河岸边独有的北国风光,高家坬村近年来重点打造了藏雪楼、窑洞文化美术馆等景点,吸引不少艺术爱好者到村里写生创作,乡村振兴有了更多文化味儿。如今,全村的民宿游窑洞已经达到40多座,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 1月25日,白雪覆盖下的黄土高原 受访者供图 25日,腊月二十六,一场大雪从天而降。站在高家坬村的山坳上极目远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景象再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意象从诗词中走来,莽莽黄土地上的人们仍在忙碌着,为蛇年春节做准备。 连绵起伏的山坳上,高低错落的枣树、苹果树傲然挺立,静待又一个春天到来。
乐鱼 春节假期,全国各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岁月欢歌喜气扬 神州祥和文旅旺 年俗兴文脉,节庆振信心。 乙巳蛇年春节,是中华儿女迎来的首个申遗成功后的春节,花灯亮、龙狮舞,年味儿在烟火气中升腾,文旅旺、展演热,文化味儿让节日底蕴更丰厚。 中国年的独特文化景观—— 非遗传承 文脉赓续 无论是看花灯、逛庙会,还是打年糕、做饽饽,或者舞龙舞狮、秧歌高跷,一项项承载着团圆、吉祥等美好意象的传统习俗,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春节日常,也是中国年独特的文化景观。 看宫灯,瞧一瞧春节的色彩。 夜幕降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在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铺开。“盛世中华”“锦绣新春”等大中型彩灯将公园装点得喜气洋洋,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打卡。 “鱼灯棚”中,洛阳市民李琳看着活灵活现的橘红色锦鲤很是喜欢:“看灯、挂灯是很多洛阳人过年的必选节目。今年的王城灯会运用了科技元素,观赏感更强了。” 逛庙会,听一听春节的声音。 大年初二上午,北京市地坛公园的第三十七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上,人流如织,欢歌笑语。 悠扬的古乐声中,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响亮的锣鼓声间,游客们品尝五湖四海的特色美食;热情的叫卖声里,是对面塑、绢人娃娃、兔儿爷等传统手工艺品的满心喜爱……北京市民章先生感慨:“憧憬、幸福、喜悦,这些声音就是过年的感觉。” 蒸饽饽,尝一尝春节的滋味。 “这款饽饽上面,有红鲤鱼围着刻有福字的蟠桃,寓意新的一年幸福美满。”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亿金哥花饽饽店里,门店负责人石大姐为顾客介绍精美的花饽饽,“我们面点师傅巧手塑形,可以制作舞狮、元宝、福袋等各种外形的花饽饽,颜色则是用蔬菜汁染的,入口松软清香。” 学舞狮,品一品春节的舞步。 锣鼓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色彩斑斓的醒狮与鲜花争奇斗艳,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奥体花市好不热闹! 表演团队猎德龙狮团在梅花桩间跳跃、翻滚、攀爬,时而威武,时而顽皮。“好!好!”当醒狮飞跃梅花桩时,高难度的跳跃翻滚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不少市民游客还跃跃欲试,戴上“狮头”舞动一把,体验舞狮的乐趣。10多年来,广州市民李先生每年春节都带家人看舞龙舞狮。“这是春节的仪式感,既热闹又有文化味儿,孩子们喜欢看还喜欢学。”李先生说。 文旅融合激发消费热情—— 内涵丰富 服务升级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春节假期,各地景区展馆聚焦人们的消费新需求,用更多手段展示文化底蕴、以更细致的服务集聚人气,激发消费热情。 原汁原味的红色之旅,带人们鉴往知来。 大年初二,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苏区掠影”体感虚拟互动画卷前,游客手指轻触投影在墙上的“修路修桥”小字,原本静止的红军人物形象随即开始挥锄挖土。伴随音乐声,一则红军帮助苏区人民修路修桥的故事娓娓道来。“沉浸体验历史、VR畅游瑞金,让我身临其境看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对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1岁的钟文蕾说。 趣味十足的游玩项目,让冰雪旅游热度攀升。 黑龙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像撒了糖霜的童话小镇,长长的冰滑梯如同蜿蜒的银蛇,一个接一个的游人从冰滑梯上疾驰而下,激起一片笑声。要想游客满意,服务升级必不可少。“对于冰滑梯这种热门项目,我们升级了分时段网上预约制,在排队处还搭建了防风暖棚。”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设计研发部部长丛配玉介绍。 韵味悠长的古街古建,让游客“穿越”千年。 在天津市蓟州区渔阳古街里,几位古装人物穿梭在人群中,沿街叫卖声此起彼伏,行走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在古街一侧,千年古刹独乐寺坐落于此。“听说爆火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有以独乐寺为原型的建筑,这次春节我们专程来瞧瞧。”张宁一家四口从北京来到蓟州过年,直呼“来对了”。行走古街,“不仅能欣赏杂技等表演,还能品尝非遗美食,体验感简直拉满。”张宁说。 中国年为世界打开一扇看中国的窗。 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路街道武康大楼前,来自莫斯科的娜斯佳欣赏这幢如巨轮般的百年建筑。“非常幸福,赶上中国春节啦!这几天,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能看到红彤彤的灯笼、对联、中国结……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来过中国许多次的娜斯佳兴奋地说。 目前,我国已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太方便了,我身边和我一样爱上‘中国游’的朋友越来越多了。”娜斯佳说。 文化供给不断优化—— 城乡协同 好戏连台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断缩小差距、优化供给,方便人们奔赴一场场“文化约会”。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春节增韵味,也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 城市剧院里,精彩好戏连台上演。 鼓点如雨,琴声悠扬。白衣佳人,舞步翩跹。“千里姻缘一线牵,伞儿低护并头莲……”川剧《白蛇传》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剧场拉开帷幕。初次到成都过年,来自西安的游客尹女士就爱上了川剧:“动人的剧情、精湛的演出,让我享受了一份独特的文化盛宴。” 乡村画展上,身边事变成艺术品。 大年初二,装饰一新的浙江省衢州市沟溪乡余东村乡村美术馆,50余幅农民画崭新亮相,一场“庆新春”农民画馆藏作品展正热闹进行。在一幅描绘春节活动的农民画前,余东村村民吴先生领着孩子驻足欣赏。画中由多个独立板凳扎成的“板凳龙”,正是余东村逢年过节都会表演的节目。“太亲切了,这幅画画的就是我们身边事,生活变成了艺术。”吴先生说。 博物馆里,文博知识通俗可感。 凤凰掠天,玉兔走地,二十八星宿闪耀,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沉浸式展厅里,壁画“活”了起来,浩瀚历史跃然眼前。前来研学的小朋友们围着展品看得入迷。“VR等技术与文物相互映衬,带给观众更好的观展体验。”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步雁说。 乡村舞台上,父老乡亲当起主角。 贵州省仁怀市三合镇新农村,广场上搭起了宽敞的舞台。山歌串烧、农耕文化走秀、鼓舞等节目精彩纷呈,蛇年春节“村晚”系列活动正在进行。节目由村民合作编排,大伙儿既是台下观众,也是登台主角,把小山村的振兴故事唱了出来、演了出来。“新年鼓足精气神,致富路上,咱也得争着当‘主角’!”新农村村民蔡浪波说。(记者 刘静文 李凯旋 记者朱佩娴、施芳、潘俊强、王云娜、周欢、刘梦丹、李家鼎、曹玲娟、王永战、窦皓、张丹华、苏滨参与采写)
乐鱼 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参与传承春节文化、丰富春节内涵、创造春节形式。 一个多月前的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乙巳春节,人们在喜庆和祝福中回望历史文化源头,共享当下温暖情感,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幅新时代春节故事的瑰丽长卷激荡人心。 万家团圆赓续中华文明 千年古城四川阆中的大年初一,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开启。 上午九点整,“阆苑新春祈福”为新年民俗表演拉开序幕。悠远的钟声在古城上空回荡,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阆中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历算学家落下闳的家乡。西汉时期,落下闳主导编制《太初历》,正式确定以每年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年之始。 “因为这份功绩,阆中人亲切地称落下闳为‘春节老人’,阆中也被称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名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治平说。 打坱尘、淘檐沟、挂年红、抢银水、看灯戏……在阆中古城过大年,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沉浸式感受中国年。 2025年1月7日,四川阆中古城启动春节文化系列活动,一名游客(左)与扮演“春节老人”的演员张忠和合影。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在传承中赓续,在珍视中弘扬。年的味道,历经时光洗练,愈发醇厚可感。 北京前门草厂四条,换上“新年装”的胡同格外漂亮。 大年初一,78岁的朱茂锦老人早早起床,穿上红毛衣。上午,女儿女婿、三哥三嫂带着几家子一共10来口人到齐,欢声笑语中准备中午的团圆饭。 “春节嘛,中国人一年到头最重要的节日,总要团圆才好。”朱茂锦高兴得合不拢嘴,“我们院儿离中轴线不过几百米。去年夏天,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冬天,春节又申遗成功了。我们真正感到‘胡同是个宝’。” 2025年1月30日,市民和游客在兰州市2025年春节文化庙会活动现场与舞狮互动。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有暮鼓晨钟,有人间温情,古老文脉,在烟火升腾间,不断沉淀绵延…… 雅俗共赏,宜古宜今,“应节戏”早早开锣。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熟溪街道溪里村文化礼堂内,人声鼎沸。 “樊梨花守寒江统领三军,守边关保中原时刻在心……”村里66岁、47岁、11岁的三代“樊梨花”同台炫技,掌声、喝彩声不断。陈超挤到前排、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幕。 陈超是土生土长的溪里人,现在是一名文化活动主持人。以“赏婺剧 品年味”为主题,陈超把这段视频发到网上,还参加了浙里年味·2025年浙江省“非遗贺新春 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活动。 “在这样一个小村子里,不论年龄、身份,人们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文化。”陈超说,“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让平凡的日子更精彩,让普通的人们活出精气神!” 依山而建、傍溪而筑的张谷英村,历经600余年风雨洗礼,至今保留着1700多间明清民居。腊月二十三,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主场活动亮相湖南岳阳张谷英村。 2025年1月22日,全国春节“村晚”主场活动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村举办。新华社发 看“村晚”,逛洞庭古庙会;打糍粑,品尝湘味年夜饭……古老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焕发新的活力。 以张谷英村“村晚”为主会场,2025年《我的“村晚”我的年》小年“村晚”接力直播,吉林、河南、贵州、宁夏等地30场充满乡土气息与文化韵味的“村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轮番上演。 “从区域‘小欢喜’走向全国‘大联欢’,网络参与人次超8亿,‘村晚’逐渐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新风尚、乡村过节新民俗。”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白雪华说。 文旅活跃消费市场繁荣 1月14日,春运首日,一大早成都东站内已是人山人海。这天,20.2万人次旅客从这里启程。 据交通运输等部门预计,2025年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90亿人次。其中,全国铁路发送旅客有望突破5.1亿人次,日均1275万人次;民航旅客运输量有望突破9000万人次;自驾出行预计达到72亿人次。 “流动的中国”见活力,也见实力:今天,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里程达到600万公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速布局,“家”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 前半程团圆,后半程出游,旅游成为过年重要节目。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绣春说,从出行的目的上来看,旅游出行量在今年会有比较明显的增长。 同程数据显示,除夕当天,全国各地主要景点的客流量较假期前一天上升了四成多,尤以主题乐园、人文古迹等适合家庭出游的景点客流量增幅最大。除夕夜吃完团圆饭,全家一起逛景点成为不少市民的守岁新选择。 2025年1月30日,烟花在香港维多利亚港上空绽放,欢庆新春佳节。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更好满足人们出游需求,不少城市在春运期间推出适合家庭出行的旅游项目:广州花城广场的春节灯会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年味地标;天津的邮轮旅游市场开启新一轮出游热潮;南京推出超500个文旅活动吸引市民举家出游…… 在光影魅力中感受春节喜庆氛围,观影成为许多家庭的“新年俗”。 大年初一下午3时左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凯诺星空国际影院(七彩城店)售票厅人声鼎沸,携家带口的观众排起长龙。 “我们带孩子来看关于哪吒的电影。工作人员说下午票都已售完,只有晚上七点半以后的场次才有余票。”市民徐艺玮说。 据国家电影局统计,大年初一票房18.05亿元,观影人次为3515.12万,创造了新的单日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截至大年初二,春节档票房已超31亿元。 2025年1月30日,游客在澳门议事亭前地游玩。新华社发(张金加摄) 新年开启的,不仅是热闹的“人面”,还有红火的“市面”。 苏州桃花坞唐寅故居文化区,市民游客摩肩接踵,一派喜庆欢乐的气氛。人们穿汉服、买花灯,在非遗展示馆体验古人的过年方式,在潮玩文创琳琅满目的市集上写下新春寄语。 “您领券了吗?”“可以用消费券吗?” 这样的对话在姑苏年市·新春非遗游园会上此起彼伏。今年,苏州依托“君到苏州”文旅总入口发放千万元数字人民币文旅消费券。大年初一,非遗游园会就接待了游客3.4万人次,开市以来线上线下销售额近400万元。 热闹的开年市凸显文旅热。据苏州智慧文旅平台监测,截至1月29日18时,当日全市共接待游客154.4万人次,同比增长9.8%。 美美与共世界共享中国年 “让我们满怀希望和决心迎接新年新开端,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乙巳蛇年来临之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视频,向全球华人恭贺新禧。 浓浓的年味漂洋过海,国际组织负责人和多国政要纷纷送上祝福,“中国年”成为地球村共同的节日。 2025年1月25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演员在“与巴塞罗那共庆新春佳节”活动上表演舞狮。新华社发(胡安·戈萨摄) 匈牙利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灯笼高挂,喜气洋洋。在“指尖上的非遗——中国文化体验日”2025“欢乐春节”活动现场,当地民众兴致勃勃地穿梭在各个“打卡”点之间,或尝试蝶画和木版年画制作,或体验画脸谱、穿戏服。 “一开始我以为会非常难,后来发现只需要吹气,就看到了兔子的形状。”在手工艺人的帮助下,当地姑娘瑞兹开心地参与着活动中最受欢迎的项目“吹糖人”。 2025年1月29日,小朋友在位于北京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的“过年——春节主题展”上体验“吹糖人”。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打开方式”活泼丰富,古老春节在异国他乡展新颜。新春音乐会、广场庆典、春节庙会、行走的年夜饭……“欢乐春节”活动今年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近500场展演项目。 当中国芭蕾舞剧《过年》登上美国舞台、恭王府博物馆送“福”到纽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绽放光彩。 2025年1月29日晚,中国中央芭蕾舞团演员和美国小朋友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演出贺岁舞剧《过年》。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真的太神奇了!我第一次品尝到自己制作的茶粉。”大年初一,来自俄罗斯、智利、摩洛哥等20多个国家的百余名留学生兴奋地走进安徽博物院。“上手”点茶、面塑、拓印、漆扇等传统民俗和非遗项目,大家一起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滋有味的新年。 课堂上学过的传统文化知识化身眼前“实景”,这让来自苏丹的留学生王力感到惊喜和震撼,“春节像一扇窗,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 2025年1月28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新春庙会活动上,游客在感受茶文化。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深入烟火人间、感受文化民俗,以市集、展览、非遗体验为抓手,“中国游”热潮持续升温。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农历春节假期,该平台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203%。 “年轻人选择度假过年、观影过年、给长辈‘压岁钱’,还通过互联网体验外国‘庙会’等。”北京民俗学会会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高巍说,这些变化为春节的传承以及进一步走向世界创造了契机。 2025年1月25日,演员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进行武术表演。2025年“欢乐春节”全球启动仪式暨“欢乐春节 五洲同欢”演出当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年”,这根维系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情感纽带,日益成为民心相通的一架桥。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 “在一个面临更多分歧与动荡的世界里,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盼一个节日的幸福——和平的光、团聚的梦、回家的路。”在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举办的新春庆祝活动上,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海燕如是说。 2025年1月18日,人们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中国春节文化体验活动上展示他们一起制作的剪纸。新华社记者 王天聪 摄 珍视文化遗产蕴含的共同价值、守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千门万户曈曈日,中国年的温暖光亮烛照文明互鉴的前路,美美与共的时代篇章落笔书写。 文字记者:周玮、徐壮、胡梦雪、张漫子、郑可意、余春生、薛晨、宋瑞、杨绍功、郭晨、魏婧宇 海报设计:常清潭 统筹:王黎、郑雅宁、李逾男、肖磊涛
乐鱼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题:中国蛇年春节消费兴起“文化热” 新华社记者阳娜、魏梦佳 北京的冯女士近日在网上预订了春节期间去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门票。“最近听说民族文化宫会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看介绍有糖画、珐琅掐丝、剪纸、兔爷儿等,感觉很有趣,想带着孩子去亲身体验,近距离感受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她说。 去大理学扎染、去自贡看花灯、去新疆喀什做土陶……据美团旅行数据显示,自2025年1月1日起,“春节旅游”整体搜索量同比上涨328%,其中“非遗”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174%,尤其是“非遗体验”和“非遗手工”的搜索量分别增长了168%和321%,大同、扬州、泉州、景德镇等“非遗目的地”城市的机票预订单量均翻倍增长。 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游客可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苑传统制香技艺和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点翠。来自美团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以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搜索量同比上涨235%,其“非遗手工艺体验票”已售出近千张,大量来自北京、杭州、天津、上海、宜昌、大连等各地游客喜欢搜索此馆。 1月7日,游客在非遗年货集市上了解皮影技艺。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一位来自杭州的朱女士表示,“今年过年打算带家人去北京过年,网上看到中国工艺美术馆的非遗手工艺体验活动,就提前预订了票,想带家人一起去体验一下”。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于1月至2月举办2025年全国春节文化和旅游消费月……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措施,给人们带来实惠便利的文旅体验,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让旅游过年、过文化年成为新年俗,为人民群众春节假期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中国多地围绕非遗推出了市集、演出、展览、非遗体验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为游客带来丰富的节日文旅消费选择。“竟然能在酒店里面学习非遗红桃粿制作技艺,孩子玩得很开心”“在火车站候车时,参与了铁路局举办的剪纸体验活动”“中国人有自己的‘拉花’——福建省级非遗茶百戏,不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游客在网络平台上写下了这样的留言。 年货是春节生活的必备品,也是春节文化的核心要素。买年货,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集体仪式和情感共鸣,年的变迁就藏在年货的变迁里。今年,很多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商品成为年货热销产品。 京东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年货节期间,各类传统木版年画类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其中“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92%,年画类产品在重庆的销量同比增长超9倍,在浙江、福建、江西、广西等省份的销量同比增长也均超3倍。而承载着非遗工艺的蜀绣、湘绣、粤绣、鲁绣等绣品也成为畅销的新年货,其中色彩清雅、针法活泼的苏绣产品销量同比增长253%。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消费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回归,也体现了更多消费者愿意以一种更传统、更原汁原味的方式来迎接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