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 新华社海口2月15日电(记者陈子薇)北黎村是海南省东方市的一个小渔村,它静静地依偎在北黎河畔,见证着岁月变迁。 北黎村沿北黎河兴建,曾形成海南西部地区一个重要渔港北黎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随着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北黎村作为水陆交通咽喉的作用不再,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更多地依赖于陆上交通,北黎村逐渐被边缘化。 面对这样的变化,原住村民们纷纷外迁,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曾经热闹的街道,只剩下残砖断瓦和寂寞的老人。 2022年,一位名叫王安能的海南青年走进这座沉睡的村庄。王安能是土生土长的东方人,曾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工作,爱好绘画,童年时的他喜欢到北黎村写生。经过多次考察,2022年,他决定回到家乡东方,在北黎村租下一处老房,经过改造修缮,将其建成独具风格的油画工作室。 2024年11月16日,王安能(右)在画室教小朋友写生。新华社记者 陈子薇 摄 王安能用画笔描绘着北黎村的日出日落、村民的生活百态,一幅幅生动的画作在他笔下诞生。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北黎村的美丽风光,更传递出古村的历史与文化,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不久之后,王安能和朋友在画室旁开了一家美术馆和书屋,美术馆里展示各地画家来北黎村写生的作品,书屋则供村民和游客阅读、休息。“我从小就爱来这里写生,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我即便是在村里也能和外界相通,而且这里的生活很惬意,很适合艺术创作。”王安能说。 2025年2月15日,游客在北黎村的书屋看书。新华社记者 陈子薇 摄 不仅是画室、美术馆,越来越多的人听闻北黎村的故事后慕名而来。“近两年不断有人加入村庄,村里的不少老房子已经租了出去,有民宿、服装店、黎陶和黎锦的设计小店等等。”王安能介绍。 “新村民”的不断加入不仅带来了艺术,也为北黎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艺术品销售成为北黎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自媒体平台,北黎村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他们在这里欣赏艺术作品、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尝当地美食、入住特色民宿,带动北黎村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 2025年2月15日,北黎村的黎陶工作室。新华社记者 陈子薇 摄 原住村民的老房子也变得炙手可热。王安能的房东高先生说:“我是第一个把房子租出去的,现在村里发展好了,越来越多村民都把房子租了出去。我在村附近开网约车,接送过很多游客,乡村振兴了,我们的生活也好起来了。” 2024年12月,北黎村入选海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将被陆续进行保护性开发。这里已经成为城市青年返乡创业的目的地,五步一家文艺工作室,十步一家画室,画笔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乐鱼 “开街后人流量明显多了起来,前两天还有老街坊找过来,说要拍一张照片留作纪念。”东莞老字号东方红照相馆店主张叶仁说。 开放两个多月来,东莞记忆首开区热度不减,这座承载了老莞人记忆的百年老街经过改造后,展现出新的朝气与活力,持续吸引着一批批前来体验打卡的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短短几百米长的试开放街区,日均客流量达8万人次。 “微改造”守护老城风貌肌理 走进东莞中兴路街区,风味浓郁的岭南骑楼、承载历史记忆的老字号商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锐品牌争先映入眼帘。相比于其他地区骑楼的整齐划一,中兴路骑楼街聚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貌,别有一番风味。 “这是东莞市首个街区型城市更新项目,我们以‘既不保留残状,也不追求簇新’的修缮原则,为每一栋房屋个性化定制修复改造方案,精心保留了老城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打造集居住、文化、商业、旅游、创意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共生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单位中建三局深圳公司项目经理李继伟说。 记者在中兴路72号骑楼人宠商店看到,内里并无精心粉饰,特意保留的古朴老红砖墙面为店铺增添了历史肌理,凸显商铺特色。“我们在优化屋面防渗设计、防止雨水沿老墙渗漏的同时,通过‘先撑后拆’增加钢筋混凝土内框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了建筑原本的样貌。”李继伟介绍,以类似方案进行修复的建筑,在中兴路还有7栋。 “微改造”方式保留了天然的丰富感和探索感,使得莞城老街成为街头博物馆,穿行一街一巷都有惊喜。一座名为“祈愿花园”的庭院是社交媒体上推荐的打卡点,进入其中,苍劲的榕树虬枝盘曲,枝丫间垂落着无数祈福的红丝带,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斑驳的老墙上,盘踞着岁月雕琢的树根,静静诉说着时光的故事,沉淀百年的幽静与一墙之隔热闹的商业街对比鲜明。 “起初这里的房子接近坍塌,墙体开裂,树枝错乱生长。经过安全性论证,我们决定保留这些古树,并研究出老墙、老树可相互共生的平衡方案。”李继伟说,像这样的墙树共生场景在街区里还有许多,它们将伴随中兴路一路生长,继续见证莞城的演变。 “有机更新”挖掘老城文化基因 在老城更新的浪潮中,文化复兴的故事也悄然展开。一栋民国时期的骑楼楼额上隐约可见“天成纱罗绸缎”商号字样。这栋建筑背后,藏着一个跨越百年的家族记忆。 修缮前,这栋骑楼的外立面已被多次粉刷,风化严重,商号的存在早已无人知晓。“当修缮进行到招牌位置时,我们格外谨慎地清洗水砂石,经过近20个工时的精细施工,‘天成纱罗绸缎’才显露出来。我们后来才知道这是东莞颇有名气的文房商号,是由当地民营企业家李合安在100多年前创办的,就是从这一家‘天成纱罗绸缎’出发,他们的家族一步步从东莞走向全国,最后走向海外,该家族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它的踪迹。”中建三局深圳公司技术人员杨磊说。 东莞记忆首开区对外开放后,一位老街坊偶然发现了这块招牌,很快,李氏家族的长者们赶到现场。他们眼含热泪,感慨万千:“真没想到,在今天,我们还能亲眼见到祖父百年前创办的商号。” 这个百年商号的故事,曾只在家族口耳相传中流传,它的重现不仅见证了家族六代人的纱绸情缘,也让后人们找到了家族兴盛的发源地。如今,李氏家族正筹划重新入驻这座承载着百年记忆的骑楼,传承祖辈技艺。 行走在东莞记忆首开区,类似这样的老商号在修缮过程中被发掘出来10余个,这些老商号的“重见天日”,勾起了无数老莞人心中的珍贵记忆,也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叙事。 “新业态”激发老城经济新活力 除了对老商号进行挖掘活化,东莞记忆建设团队还积极引入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业态,使之成为东莞人寻找乡愁和体验新的美好生活的一个交集点。 鲜为人知的是,东莞诞生过许多知名的服饰潮牌。比如,拥有121万粉丝的SUPERTOFU,拥有51万粉丝的DAKYAM,以及34万粉丝的高山热。他们的主理人都是土生土长、但已经闯出去的东莞人。东莞记忆首先找来他们进驻,希望通过东莞本土青年的回流,给东莞记忆带来持续活力,让年轻人走进莞城、爱上莞城,最终留在莞城。 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是东莞记忆受到年轻人青睐的重要原因。东莞记忆免费向公众开放了7个艺术展览,邀请知名当代艺术机构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旗下UCCA Lab团队,发起公共艺术项目“洄游之舟”,深度挖掘东莞的城市精神和人文风貌。同时,建设团队还对老莞人熟悉的东方红、莞翟蔴茶王、大昌钟表修理等老字号进行了保留和形象升级,以崭新面貌开门迎客。 “东莞记忆首开区的成功实践让我们更有信心以匠心助力城市更新、用品质引领美好生活,我们也正投入到东莞市莞城粮仓片区活化利用、清远市‘百千万工程’等城市更新及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希望能持续探索旧城活化‘新样板’,打造产城融合‘新引擎’,以实际行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建三局深圳公司董事长辜家军说。(记者 周科 黄浩苑)
乐鱼 2月25日,“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特展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幕,将丰富的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临摹精品带给观众。 作为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素有“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之称。石窟中有1000余平方米的壁画,涵盖了数个朝代。 此次展览将麦积山石窟壁画以“通史”式的艺术长廊形式展示出来,其中包括堪称中国之最的北朝大型经变画“西方净土变”“睒子本生故事”、中国石窟寺壁画中独有的“薄肉塑飞天”壁画系列等精品佳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记者:张智敏、文静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乐鱼 新华社巴黎2月28日电 通讯|法国农博会上的中国风味 新华社记者李文昕 俞启涵 走出凡尔赛门车站,天空正飘着细雨,而巴黎凡尔赛门展览中心周围早已聚集了大批观众,他们正等待入场参观第61届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 第61届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22日在巴黎凡尔赛门展览中心拉开帷幕。继去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首次亮相后,中国馆再次焕新登场,向法国及世界递上一张“中国农业名片”。 来到中国馆展区,浓郁的茶香、充满民族特色的布展,以及工作人员热情的问候,无不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驻足流连。今年的中国馆展出了来自香港、澳门、云南、内蒙古等多个地区的特色优质农产品,让海外观众得以一窥中国农业发展新面貌。 在扬子江药业集团展区,来自奥地利库夫施泰因的马丁拿起一小杯黄芪咖啡一饮而尽。他表示,在咖啡里面添加传统中药成分是一种很有趣的尝试,“我想这能让我精神一整天了!” 扬子江药业集团国际业务经理翟继先介绍说:“我们秉持‘药食同源’理念,带来了这几款产品,收获了不错的反响。我们想让外国观众更了解中医药文化……” 法国人马蒂娜·比沃尔刚在中国馆买了三袋云南茶叶。她告诉记者,她的侄女曾在昆明学习三年,给她带回过中国茶。她回忆说,起初她喝不习惯,但后来学会了中国人喝茶的方式,便喜欢上了中国茶。 “我侄女绝不让我往茶里加牛奶,还送了我一套中国的‘陶土’茶具。用它泡出来的茶,味道好极了。而且我知道要用热水多次冲泡,而不是一直把茶泡在茶壶里。”比沃尔说,“法国常见的都是添加风味的花果茶,我更喜欢中国茶,因为它纯粹、有机、无人工添加,对健康也有好处。” 法国农业部中法教育合作主任马克斯在与中国馆展商交流时表示,法国已经开始种植茶叶,但在制茶工艺和产品特色方面还有待提高。他们希望与中国的茶艺师开展更多交流学习,让法国民众更加了解茶、喜爱茶。 嫩绿的草地、金黄的麦穗、皮质的马鞍……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充满草原风情的陈设成为了中国馆一道别样的风景。内蒙古自治区与法国的缘分由来已久。1973年,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访华后,曾向中方赠送利木赞肉牛,部分肉牛被送到内蒙古饲养,繁衍至今。 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代表团在现场考察了法国的种牛。当看到重达千斤的夏洛莱牛时,代表团成员纷纷表示,在内蒙古就有这种洁白肥壮的法国牛,深受当地牧民欢迎。 法国种牛协会主席于格·皮沙尔说:“蓬皮杜总统在上世纪70年代向中国赠牛,如今中国人再度来到这些牛的发源地,开启了一场重新联结的对话。”法国利木赞牛生产商协会主席贝尔纳·鲁说:“很高兴看到我们的牛在中国繁衍生息,它们是法中友谊的象征。” 呼伦贝尔农垦代表团向于格·皮沙尔和贝尔纳·鲁敬献哈达,表达内蒙古人民对法国牛的喜爱和对法国赠牛的感激之情,贝尔纳·鲁则回赠了一只小牛毛绒玩具,其形象正是今年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的官方吉祥物——一头名为“Oupette”的利木赞牛。 中国馆负责人辛少英表示,本次展会帮助中国产品“走出去”,拓展更大的国际市场,期待本届展会成为中法农业合作加强交流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