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 去年冬天,我到合肥待了一周,每天上午从住的酒店出发,到达一家事先选好的书店,推开书店的门,逛一会儿,逗逗店里的猫,找店长聊几句,等待附近城市赶过来的朋友,在书店一角打开笔记本电脑,写下所看所思所感。虽然已经过去许多天了,但至今想起来,还是觉得“美好得不像话”。 书评人绿茶是“书店达人”,他出版了《如果没有书店》《书店日历2025》等书店主题的书,还是深圳读书月“书店人大会”的召集人。当然我也不是全部因为他才热爱书店的,只是这半年来,忽然与书店密集接触起来,觉得有责任为书店写点什么做点什么。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提出了写“驻店日记”的计划,得到一致赞同。理所当然,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我头上。 合肥成为我写“驻店日记”的第一站。我与合肥这个城市有缘,但对合肥书店的状况却知之甚少,或是出于这个原因,探索的愿望也更强烈一些。有个说法是,把一座城市的书店情况摸索透了,就基本能明白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与气质。统计下来,我先后在合肥探访了卡夫卡、一知、岛上、山口、爱知、方寸间、中场休息、可以、长江·和集共9家书店,除了方寸间书屋因店主不在未能成功进店外,其他几家书店均打卡成功,也留下了7篇近万字的书店日记。 印象最深的是爱知书店,它也是9家书店中唯一售卖旧书的书店。店主崔正义先生是位读书人,他创办的爱知曾开在北京首都剧院,和风入松、万圣一样是老牌书店,多年前书店转回合肥,一直扎根至今。因为有旧书的缘故,爱知书店在物理层面的书香最为浓郁,图书也有较多珍贵的版本。书店里有一只名叫“店主”的猫,优雅淡定,看来这是个有着“双店主”的书店。对爱知充满喜爱,因为它充满着书店的老派气质,书架朴实无华,图书排列简单整洁,镇店之书厚重扎实,店主与读者之间的言语交流,也带有20世纪80年代的文人色彩,这样的书店,值得连续一周都在此逗留。 最文艺的当数山口书局,这家书店距离城市中心45公里左右,书店名字来自它所处的村庄以及位置,都与“山口”有关。从山路上仰望,书店藏在貌似高大的传统风格祠堂内部的一个角落,进店后发觉书店内外装置又颇富后现代元素,尤其是书店硕大的落地窗外一片草坪。山口书局的选书标准堪称苛刻,国内外诗人的诗集,占据了书店的首要位置。在书店的展览区,推荐了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相关介绍与著作。逛遍整间书店,竟无一本畅销流行书,如此独立品格,显现出书店内核的某种坚硬。但也不用担心书店的生存问题,以书店为中心,该运营团队已经深度介入当地文旅事业的发展与规划中。 合肥岛上书店,和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创作的小说《岛上书店》以及同名电影均无任何关系。它确实是一家岛上书店,只不过是处在合肥市庐阳区一个名叫“科学岛”的岛上。“科学岛”四周是湖水,那片湖叫“蜀山湖”,合肥人叫它“董铺水库”。“科学岛”的名字源自中科院诸多科研机构驻扎在此,或正是因为这些外部因素,合肥岛上书店自带一份“遗世而独立”的气质,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孤独书店”的印象。但转念一想,在这座充满科学元素的岛上,要是没这么一座书店作为搭配,那又会多一分严肃而少一点人文吧。出于对这家书店的尊敬,我在风大的岛上多待了一会儿,并在逛书店之前逛遍了整座岛屿。那一天,我算是“科学岛”上的“流浪者”。 最出乎我意料以及让我耳目一新的书店是长江·和集。这是一家因为犹豫而差点儿错过的书店,它位于市中心长江路边,由安徽老省委大院边上的原省档案馆改建而来。档案馆变书店,这真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变化。长江·和集的外在形象精致而大气,玻璃幕墙映照出冬日银杏树叶的金黄,随手一拍都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大片”。书店内部空间也很大,主场地开阔如教堂般,内部的咖啡馆面积也胜过大多数商场内营业的咖啡馆。点一杯喝的坐下,一眼可以看到整个院子地面落满银杏叶的景象。因为要赶下午的飞机,我坐在这里花45分钟时间写完1500字的探店日记。回头再看日记内容,觉得还是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书店的样貌。如果你在合肥,或者去合肥旅行,路过长江路长江·和集书店,一定要进去看看。 我探访的书店,分布在合肥的东南西北以及市中心,虽然没有看完这座城市全部的书店,但脑海里已经构建出合肥的书店地图。有朋友说,你已经比许多合肥人更了解合肥的书店了。通过这次探访,我发现每一家书店都是不一样的——虽然这看上去像一句废话,但的确如此。书店因为经营位置、店主、选书等方面的不同,呈现出不一样的存在与生长状态,这大概就是独立书店的魅力所在。 在书店写作,是一些作家们爱干的事儿。类似的故事有许多,但效仿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首先你得到书店去,其次要真正安静地坐下来,再者还要有内容可写。如果不满足这三个条件,去书店逛一圈就走有什么意思呢?我在合肥书店写日记,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去书店是硬任务,每天非去不可,去了真的能静下心来,而且明确知道要怎么去写、去记录。日记真是一个很容易入手的文体,不必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可读性,只要真实、有情感,记下来就算成功了。离开合肥之后,书店影像已刻入脑海,这次书店之旅,必然久久难忘。(韩浩月)
乐鱼 新华社福州2月17日电 题:福州春色浓,周末“戏”相逢 新华社记者江时强、林善传 福州的春日渐深。鼓楼区,西湖微波荡漾,梅花、羊蹄甲沿湖岸次第绽放。掩映在这样的姹紫嫣红中,福建省美术馆的馆前广场,布置了简易的演出舞台。 当音乐声响起,周围的市民、游客陆续向这里赶来。16日上午10点,“周末戏相逢”公益演出开始了。 现场300多个临时摆放的方凳坐满了人,周围站着的人还在增加。随着暖场音乐戛然而止,福建芳华越剧院的10位青年女演员闪亮登场,用青春版的越剧戏歌演绎《“一碗福建”福味来》,推荐起福建美食和文旅资源。 串场的是福建芳华越剧院院长郑全:“今年元旦起,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全省文艺院团,在周末及节假日,送‘戏’到基层,展示闽派文艺精品,我们越剧院能参与非常高兴。” 家住福州洪山桥的84岁的居民黄玉英满脸堆笑,“我是芳华越剧院的老戏迷了,今天搭公交车赶了五、六公里路来看戏。” 在福州西湖边的“周末戏相逢”公益演出 ,都由省属优秀的文艺演出队伍担纲,常有文华表演奖、梅花奖得主登台,观众无门槛,近距离欣赏,场场爆满,一“座”难求。 杂技《和韵——双人顶技》《花棍》,闽南语串烧《朋友》《练舞功》,民乐演奏《国风炫乐》,歌舞《春光好》,都是浓郁的福建特色,演员不时走到台下与观众互动,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文化西湖”“福建好戏”,两个剪纸条幅拉开,福建医科大学教师林艳现场展示剪纸艺术。“我已经给上千名留学生开设了剪纸课程,传统文化魅力无穷。”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选段过后,主持人汤婉莹招呼多位学生上台,跟越剧演员学招式。来自印尼的钟慧婷穿着戏服扮公主,有点紧张地登台了。一番演绎下来,便学会了越剧中的兰花指和作揖。 “我在福建师范大学游学,上大三,中华文化很吸引人,我好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讲一口流利汉语的钟慧婷说,她在网上看到公益演出的消息,就同三个来自菲律宾和印尼的同学赶来了。 郑全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她给观众现场表演了三段戏曲联唱。“这一段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是黄梅戏《女驸马》,最后一段是京剧《红灯记》。”坐在记者旁边的元芬兰70岁了,是个老票友。她一边看,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驸马扮相,“我可喜欢扮小生了,也很想上台展示一下。” 来自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青年教师孙雯雯,在大学里教市场营销,利用周末来福州看越剧。“我希望戏剧适应市场,走基层和走出去同样重要,很希望芳华越剧院的戏能到全国巡演。” 演出比预定的时间超出了20多分钟,“还是太短了点,没过够瘾。”孙雯雯笑着说。 福州居民吴克仲带着孩子一起看演出:“在美丽的西湖边看演出,带孩子参加现场互动和体验,很开心很惬意啊。”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源生在现场与观众互动交流。“希望这样的演出场次更多些”“能到我们金山街道演出就更好了”“期盼闽剧更加年轻态时尚化”“优秀的剧目最好能经常性演出”…… 据介绍,“周末戏相逢”活动由福建省属六大文艺院团轮流演出,各有拿手好戏。每场演出各种文艺形式杂糅,结合导赏、互动,让展演更有美感和观赏性。“我们省、市、县联动开展这项工作,旨在面向大众推出艺术形式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体现创新融合的‘闽派’文艺精品,在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的同时,让群众享受优质文化文艺资源的渠道更加畅通。” 张源生说。
乐鱼 新华社重庆2月24日电 题:“非标商业”新场景在中国兴起撬动消费活力 新华社记者李晓婷、吴燕霞、杨仕彦 废弃的工厂和仓库被改造成艺术街区和创意市集,老旧街区引入特色餐饮和文化展览变身热门旅游打卡地……近年来,一系列新场景“点燃”中国消费市场,成为撬动消费活力的新杠杆。 这些新场景统称为“非标商业”,它们打破了传统商场的刻板模式,不再只是单纯的购物场所,而是融合了艺术、文化、餐饮、设计等多元元素的综合性体验空间。 近年来,中国非标商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一些旧厂房以文创园的身份重新登场,重庆的鹅岭二厂、成都的东郊记忆成了探索城市发展历史的新选择。还有聚焦兴趣文化、慢节奏生活方式的复合型商业,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形成对比。 在上海,始建于1933年的鸿寿坊如今成为兼顾年轻消费及银发消费文化新地标。更新后的鸿寿坊在空间上留住了里弄半私密巷弄的空间精髓,同时打造“15分钟生活圈”,多家生活方式品牌共同呈现具有日常烟火气与精致生活体验交融的生活剧场。 意大利菜跨界日料、“日咖夜酒”精致小店、网红创意菜……在鸿寿坊,众多特色美食社交品牌汇聚,让消费者体验更多元的美食之旅。 在中国西南地区,非标商业也正以新颖的场景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体验。漫步于近期正式开放的重庆鲁祖庙传统风貌区,集购物、文艺、社交于一体的商业建筑群既保留了百年老街的韵味,又在设计中处处兼顾时尚感。 在鲁祖庙重新开业的表叔茶餐厅,不仅以地道的港式餐点闻名,其复古的装修风格和融入社区的环境,也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别样的体验。仅7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月营收可达30万元。 “现在大家消费的趋势就是在地化、场景化,在不同的区域和街区,消费者需要有不同的体验感。”表叔茶餐厅负责人舒畅说。 与传统商业相比,非标商业更像是“情感磁场”。不仅关注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更注重营造独特的氛围,触动消费者的情感。它深耕社区,融入当地生活,与周边环境相互呼应,让人们在消费的同时,也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非标商业开设在厂房、公共空间等地,这些场景反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戴德梁行重庆公司商业部负责人唐正艺说,这种商业模式更能够满足年轻消费者对文化、艺术、社交的需求。 一座文物保护建筑内,经典邵氏电影在戏台播放,酒客在台下谈天说地,桌上煎饼香味扑鼻。这是精酿啤酒品牌北平机器在重庆开设的新店。 负责人戴侃说,店从北京开到重庆,年轻消费者的诉求没有改变,“精酿啤酒本身具有在地和文化属性,我们希望大家可以尽情参与到当地文化交流和活动中来。” “年轻人更喜欢个性化的表达和有温度的社交。”唐正艺说,非标商业为人们提供一个栖居地、一种情绪价值和消费调性,最重要的是体验感。 “在繁忙的工作之后,我需要一个能无忧无虑待上一天的地方。”居住在上海的“00后”柴欣欣每到周末便带上自己的猫咪“小虎”外出放空,“在上海,有很多宠物友好的户外非标商业,在那里我能结识很多一样喜欢猫的新朋友。” 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民主村社区,最长的房龄超过70年。2021年11月,当地正式启动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老社区经过更新,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还吸引大量年轻人前来创业。新潮店铺与社区共生,带动周边城市更新和社区活化。 民主村一栋居民楼下开了一家艺术家居店,各色家居、文创产品在落地窗前展示,为社区增添一丝艺术气息。“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将艺术和生活结合得更紧密,非标商业开设在社区里面具有探索性,消费者可以在街区内自由探索,发现惊喜。”店主姚远翥说。 专家表示,非标商业以其独特魅力、适应消费观念转变和助力城市更新等优势,成为拉动消费新的增长点,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每个城市的非标商业都是在地文化和城市烟火气的重要体现。现在很多的非标商业都会深耕社区、植根在地、联动周边。”唐正艺说。
乐鱼 新华网北京2月8日电 题:这个春节,越来越有文化味儿! 新华网李欣 王碧姣 杨阳 春节假期刚刚过去,中国年的味道还未走远。 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除了贴年画、逛庙会、赏花灯、舞龙舞狮……这些传统民俗活动外,更多年轻人开始“主导”过年,“非遗游”“赛博年货”“新中式”等话题也频频冲上社交媒体的热搜,让新春佳节多了不少文化元素和全新体验。 2025年1月29日,游客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游玩。新华社发(陈熙 摄) “文创年货”受欢迎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有着自己的时间表。置办年货,往往是这场盛大节日最具仪式感的起点。除了柴米油盐等传统年货,具有文化内涵和情绪价值的创意年货,今年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喜爱。在社交媒体上,“过年氛围感拉满”“用艺术开启新年”等话题浏览量均超亿次。 “这么有寓意的春联福字一贴上,家里过年的氛围感顿时来了!”作为春节的重要文化符号,春联牢牢占据着家家“新春氛围感”的C位。在高校工作的张女士介绍,今年特意选购了国家图书馆的春联,将典籍中的记载与纹样相结合,既有颜值,又有深意,体验了一把“古籍里的春节”。 国家图书馆文创“福禄东方年礼”(中国国家图书馆供图) 喜爱文学的王先生则选购了同样文化味浓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春联。“我们的春联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样。”文创部工作人员肖雨然介绍,今年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横批“吉庆有余”,是由蜀后主孟昶提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还有五张福字,选自欧阳询、颜真卿等五位大家的字体。”网友“飞儿90柠萌”评论说,“文化含量高达99.9%”。 人民文学出版社“长乐永康·2025乙巳蛇年新年礼盒”(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创部供图)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佳认为,文创设计通过创意手段,将文化元素、艺术形式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是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全新表达。 去年爆火的冰箱贴和毛绒产品,今年春节期间也表现亮眼。财神冰箱贴、毛绒发财树、蛇年玩偶……都被安排到“新春氛围组”。“期待好运、图个吉利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怀,我们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头部毛绒品牌“问童子”主理人沈泽认为,“这些产品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情绪需求,让人共情、获得心灵慰藉。同时,个性化的‘年货’也展示消费者的性格与品味,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年轻人用彰显自我个性的方式来庆祝新年,并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结合,让传统年变得生动、鲜活。”沈泽说。 新中式成新春战袍“顶流” 2025年总台春晚开场秀《迎福》中,李子柒惊艳亮相,其融合了十三项非遗技艺的“战袍”迅速引发热议。 不止春晚舞台,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烟火里、民俗庙会的喧嚣中、热门景点的打卡处……身着新中式的身影随处可见。“‘新中式’不仅款式与春节适配度拉满,更难得的是很多融入了吉祥寓意纹样的设计。” “今年很多年轻人喜欢上了有蛇文化符号的马面裙、汉服,这些文化现象或者说新时尚,表现出传统与现代无缝对接,也体现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毛巧晖说。 “云纹、宝相花纹样、花卉纹样、植物纹样经常被运用到‘新中式’服饰中,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同时融入了美好寓意。”杭州观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舒畅说,“随着国潮兴起和文化自信的提升,‘新中式’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通过设计手法进行创新演绎,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和实用性需求。” 2025年1月31日晚,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国古城景区,两名穿着传统服饰的小女孩在观赏花灯。 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 “我们经过近20年的时间,走过10余个省份、30余个民族,建立了‘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和‘民族手工艺者数据库’,将民族纹样和传统手工艺融入时尚元素,转化受到市场好评的国货潮品。”依文集团一名设计师介绍。 去年,山东曹县马面裙火爆“出圈”。今年春节,曹县汉服线上线下订单仍旧火爆。“大部分是年轻人购买,尤其是大学生人群的下单很多”,曹县东汉仪天下服饰有限公司的蒋震认为,大家都想在过年的时候穿得有文化味儿、有个性,“新中式”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 在白墙黛瓦的安徽宏村,东北游客杨女士给六岁的女儿也安排了一组“新中式”旅拍。“除了给孩子留下一份别样的春节记忆外,这也是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好机会。”杨女士说。 “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依文集团的设计师说,“新春佳节,穿着‘新中式’能够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展现文化自信,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非遗游”成假日旅游新潮流 春节的“主场”不仅在家中,也在充满年味的旅途中。随着申遗成功,“年味游”“非遗游”成为热门玩法。 中旅旅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推出的“中华文化发现之旅”等线路备受青睐,特别是“冰雪体验游”“民俗体验游”“非遗探秘游”和“美食寻觅游”等特色线路,预订量大幅增长。 “从平台上酒店预订量增幅来看,热度蹿升最快的都是‘年味儿’爆棚的小城。”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蔡木子介绍,蕴含“登高”意头、今年新增众多非遗表演的黄山市人气爆棚,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逾一倍,而年味浓厚、特色民俗众多的广东潮汕,福建福州、泉州等预订量也均有大幅提升。 “我每年都会选一个有特色的地方,带着家人去感受不同的年味儿。今年去了福州,过年氛围和北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北京游客王女士说,“最震撼的当然是游神了,还有巨型的烟花场景,气氛非常浓烈,除了视觉上的,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心灵的触动。” “作为家长,希望让孩子有沉浸式的体验,感受传统节日民俗和非遗的魅力。现在大城市里的小孩,真正有这样感受的机会非常少。”王女士说。 2025年1月15日,鱼灯表演队伍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巡游。CICPHOTO/施亚磊 摄 东北游客杨女士则被短视频平台的黄山鱼灯巡游吸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原来真的存在,跨越千百年,还在传承和创新,这是中国人才有的浪漫。” 除了感受氛围,亲自上手“触摸”非遗则更为直观。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五日,“非遗”搜索量同比上涨212%,“非遗体验”搜索量上涨387%,“非遗手工”搜索量上涨790%,近四成非遗搜索者为00后年轻人。 河北游客陈先生一家今年去了云南大理过年,还带着孩子体验了一把国家级非遗“白族扎染技艺”。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以来,“白族扎染技艺”搜索量同比上涨453%。云南省级非遗“瓦猫制作”搜索量上涨652%,“甲马木刻版画”搜索量上涨671%。 美团旅行运营人员梁媛表示,游客从非遗中领略“深度旅游”,走得更深入、更小众、更会玩。“非遗过大年”除了拓宽玩乐体验外,也让游客“多留一晚”,有利拉动本地消费、促生新业态,助力小店经济蓬勃发展。 文博馆里“年味儿”浓 “新年好,给您‘送福’了!”1月29日,大年初一,中国美术馆入口处,是张张笑脸和声声祝福,这是美术馆每年的传统活动“送福贺新春”。今年的“新春福袋”特别收录了馆长吴为山亲笔书写的福字和对联,以精美印制的形式赠予观众。 观众易女士高兴地举起福字合影,“美术馆里,不止有热闹的年味,更能感受到文化气息和美的力量。” 近两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数量超14亿人次。蛇年春节,不少人也选择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地,看展览、学知识、品书香。 如果想一次性体验不同地方的年俗,春节期间,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正在举行的“过年——春节主题展”展示了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过年——春节主题展”现场,观众正在体验杨家埠木板年画。(受访者供图) “既喜庆又‘出片’,能让孩子了解春节文化。”张女士的九宫格朋友圈里晒满了她和孩子的喜悦瞬间,她说,“带孩子去博物馆要考虑趣味性,这个展览里有很多非遗手工活动,孩子亲身体验,玩得不亦乐乎。”该馆社会服务部张璟介绍,展览吸引了全年龄段的观众前来参观,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参观的现象十分普遍。 古色古香的北京南池子美术馆中,正在举办的新年大展“点戏一本”,以皮影和剪纸为灵感,邀请了13位当代艺术家与老中青三代非遗传承人,为游客编织了一出非遗文化的奇幻梦境。南池子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张瑜洋表示,“新年大展借鉴古代年底唱戏的传统,部分观众可以点选自己喜欢的皮影剧目,既是点戏者,也是入戏者。在春节期间‘开箱’,点一出‘好戏’,寓意着为新的一年开启好运之门。” 以麻辣烫玩偶等文创产品火爆出圈的甘肃博物馆,春节期间也“不打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他们不仅关注展览内容,还对文创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博物馆正在积极研究年轻人的审美,通过打卡等形式吸引他们关注展览背后的故事。”馆长班睿说,“将看展列入必去之地,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2025年春节注定是一个非常的存在,因为2024年中国春节申遗成功让全世界看到了这个节日的风采,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一直以来伴随着我们岁月更迭的文化传统。”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 春节申遗文本中如此描述:“‘过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延续性”。春节,连接着历史与现在,有我们对国泰民安、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古今之间共通的文脉赓续。正如一位观众在博物馆留言簿上写下的话语:“春节,既是中国人岁岁年年期盼的团圆,也是生生不息的创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