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 2024年首钢园入园客流量突破1300万人次,重点假期游客接待量均跻身北京景区前十 【寻味“工业乡愁”③】“火属性”的老厂区在“冰功能”中焕发生机 阅读提示 老厂区通过工业遗存保护和利用,让“新”功能流淌在“旧”空间。曾经的精煤车间成花滑、冰球训练场地,电力厂“重生”为高级酒店,有的工人转岗制冰师,园区成为远近闻名的城市会客厅。 跨年电音派对、机械艺术巨兽巡游、新年舞会儿童专场、电影沙龙……近日,2025京津冀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动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介绍,12月31日晚,京津冀三地将首次联动举办群众跨年倒计时活动,北京的主会场设在首钢园。这也是首钢园自2020年起,连续4年成为北京跨年倒计时活动举办地。 老北京人都知道,从天安门出发,一路向西约20公里,曾有一座牌楼“厂东门”。门内就“藏”着首钢厂区。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生产出解放区第一炉铁水,率先实行承包制。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首钢实施大搬迁,落地河北唐山曹妃甸。停产后的首钢老厂区何去何从,曾引人深思。 近年来,老厂区通过工业遗存保护和利用,让“新”功能流淌在“旧”空间,曾经的冷却塔、筒仓、精煤车间变身高精尖产业聚集地,园区成为远近闻名的城市会客厅。首钢园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转型路,聚集了城市烟火气,激活了文化经济。 传承工业记忆的初心 近日,记者在首钢园看到,寒冬中仍有不少参观游览的游客。蒋先生是北京人,他直言,在首钢园吃喝玩乐已经成为他和朋友们生活的一部分,“这里给人一种非常独特的感觉,‘火属性’的工业建筑被赋予‘冰功能’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11月24日,首钢园冷却塔正式变身“NBA咪咕—首钢园AI智慧公益球场”,作为篮球爱好者,蒋先生还特意从通州来此见证和体验,“真的没想到还能在工业冷却塔里打球!” “回到首钢园就像回家一样!” 近日,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时隔一年又来到首钢滑雪大跳台参加2024-2025赛季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他说,“每次来这里都倍感熟悉和亲切。” 从工业遗存到文化艺术场所,首钢园的转型源于一份初心。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于华告诉记者,在规划设计团队看来,代表钢铁业发展功勋的首钢老厂区工业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将这些工业记忆传承下去,一直是首钢人心中的一份责任。 于华说,首钢园区的改造延续了首钢“百年钢铁之城”“新中国冶金工业摇篮”的历史文化价值,坚持能保则保、能用则用原则,对于核心保护区,进行保护式修补,鼓励功能活化。 由“火”向“冰”蜕变 将精煤车间等大型厂房改建成短道速滑、花滑、冰壶、冰球“四块冰”,用于国家队训练备战;电力厂“重生”为香格里拉酒店,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官方接待饭店之一;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2022年,首钢园的工业遗存与奥运结缘,由“火”向“冰”的蜕变拉开帷幕。 首钢建投资产运营部副部长吴鑫告诉记者,首钢园在尊重工业遗存风貌基础上,融入奥运元素,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工业遗产再利用之路。 作为老首钢人,刘博强曾是一名轧钢工人,在钢花四溅的车间里,他参与改造了“四块冰”,后又转岗成为制冰师。“每天看到高炉这些钢筋铁骨的老伙计还在这里,心里就踏实。”刘博强凝望着园内的一个个建筑说道。 正在给游客讲解的讲解员姜金玉如,原是炼钢车间的天车司机。“随着首钢园转型深入,我的解说词也越来越厚,从‘四块冰’到大跳台、服贸会,需要向客人展示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尽最大努力讲好首钢故事。” 如今,滑雪大跳台从举办冰雪比赛的单一项目,到举办首钢独特IP冰雪嘉年华,再到极限运动赛事、户外音乐会、光影秀、首发首秀等综合演艺活动,在“冰”与“火”的碰撞中,首钢园实现了“四季可用”,赛事流量变旅游留量,“体育+”赋能园区转型蜕变。 “工业锈带”成为“城市秀场” 2022年北京冬奥会旧址、服贸会永久会址、科幻大会常驻会址、北京新年倒计时永久活动地标、ESG创新年会永久会址、连续五届WTT中国大满贯比赛场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钢高地、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钢支点……吴鑫介绍,2024年,首钢园入园客流量突破1300万人次。2023年,北京市约1/3的专业展会活动在首钢园举办。 于华告诉记者,目前,首钢园区已经形成集餐饮、酒店、零售、展览、体验等多元场景于一体的特色消费生态。2024年端午、中秋、国庆假期,首钢园游客接待量均跻身北京景区前十,并获评北京夜游新地标、全球首发中心。中国科幻大会、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北京时装周等活动在此举办,开创了大型工业构筑物改造为民用建筑物的先河。这里正在成为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点。 在尊重工业遗产原有风貌基础上,首钢园的改造和利用推动其从“工业锈带”向“城市秀场”转变,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也成为老首钢人的精神寄托,以及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凝结成“工业乡愁”。 于华表示,首钢园在积极保护和利用原有工业遗存基础上,创新性地运用“城市织补”方式,融入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功能、新空间、新环境,既延续了“素颜”工业之美,也让工业遗存有了崭新的使用功能。(记者 赖志凯)
乐鱼交响组歌《长城》海报。 10月1日至10月19日,国家大剧院2024台湖演艺艺术周即将于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开启秋日缤纷之旅。7台演出涵盖交响、合唱、戏曲、杂技、儿童剧、钢琴独奏等多种艺术形式,跨越传统与现代,融汇经典与时尚,将陪伴观众度过一个充满浓浓艺术氛围的国庆节。 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作为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的重要成员之一,不仅承担着舞美设计制作、服装道具仓储、剧目排练合成、技术交流研讨等重要职能,同时不断汇集优质演艺资源,着力打造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演艺平台。其中,“台湖演艺艺术周”自2018年首届开幕以来,秉承对经典艺术的匠心传承,对优秀作品的大力挖掘,以精湛的艺术演出、精心的节目策划、丰富的艺术活动,不断发挥“台湖演艺小镇”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城市副中心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据悉,本次艺术周期间,持票观众还可免费参观台湖舞美艺术博物馆。 10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资助项目“交响组歌《长城》”将在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台湖露天剧场上演。河北交响乐团带来的交响组歌《长城》,以“团结统一、众志成城,坚韧不屈、自强不息,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长城精神为主题,由11首曲目组成。 10月2日,祖国,我为你歌唱——京津冀艺术家国庆音乐会将亮相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台湖剧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音乐会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荟萃了京津冀三地实力派知名艺术家和艺术队伍。音乐会分为“致山河”“致青春”“致初心”“致未来”四个篇章,既有久唱不衰的经典歌曲和优秀歌剧片段,又有咏颂新时代的原创新作,并以戏剧化情景讲述的形式串联,是京津冀三地艺术家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深礼敬。 10月3日-4日,中国杂技团魔术杂技晚会《魔趣恒声》,10月5日-7日,上海越剧院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10月12日-13日,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经典童话剧《灰姑娘》,都将轮番上演。 本次国家大剧院2024台湖演艺艺术周最后登场的是意大利当代极简主义钢琴家法布里奇奥·帕特里尼独奏音乐会,将于10月19日上演。法布里奇奥·帕特里尼与美国钢琴家乔治·温斯顿、意大利钢琴家鲁多维科·艾奥迪并称世界当代新世纪钢琴三剑客。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诗意与唯美,擅长用简单的音符构建音乐情感与色彩变化,引领听众进入纯净无瑕的音乐世界。帕特里尼的音乐能够触动人心,唤醒听众的想象力,仿佛在耳边轻轻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采写/记者 刘臻
乐鱼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 题:“中文热”推动2024年中阿人文交流跑出加速度 新华社记者李腾 2024年的苏丹,武装冲突依然不止,但弥漫的硝烟没能阻挡年轻人学习中文的热情。 在首都喀土穆以北约460公里的阿特巴拉市,一群苏丹中文教师自发成立了汉语培训中心。“我们希望让苏丹社会了解中国文化,帮助那些对中文感兴趣的人们。”培训中心负责人阿提夫·哈桑告诉新华社记者。 虽筹办匆忙、条件简陋,但让哈桑没有想到的是,培训中心受到极大欢迎。据他介绍,中心现已招收110余名学生,其中约60%是来自苏丹战乱地区的避难者。针对这种情况,中心大幅降低了教培费。 哈桑说,这么多苏丹人热衷学习中文,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科技和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的重要性在全球舞台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日益受到认可。 苏丹阿特巴拉汉语培训中心只是阿拉伯世界“中文热”的一个缩影。2024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上,中方提出同阿方构建包括更广维度的人文交流格局在内的“五大合作格局”,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跑出加速度。 从海湾到北非,从中学到大学,从在校学生到社会人群,“中文热”已成为全球南方合作框架下中阿文化和人文合作的金色标签。 “中文热”遍及中东各地 在从金字塔大街家中到开罗大学校园的小巴上,埃及姑娘纳伊拉·苏努基每天不是埋头默诵中文课本,就是戴着耳机小声哼着中文歌曲,同车乘客总是报以好奇的目光。 纳伊拉今年21岁,是开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大四学生。受父亲塔里克·苏努基——埃及知名中国事务专家的影响,纳伊拉3年前毫不犹疑地选择中文作为自己的专业。 开罗大学2007年设立孔子学院,现今每年注册学生约4000人。相较于学院成立之初仅有不足30名学生,“这确实是一个显著增长。”开罗大学中文系主任、孔子学院埃方院长雷哈卜·马哈茂德说。 目前,埃及在全国各主要城市28所高校开设有中文专业或中文课程,开办有4所孔子学院、2所孔子课堂。 纳伊拉说,一开始,她觉得中文非常难学,第一年甚至“张不开嘴”。“不过,我后来发现,学好中文的关键就是热爱这门语言,热爱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经过3年学习和锻炼,纳伊拉中阿互译水平进步很快,已经可以毫不费力地听懂中国人讲话。平时,她一边上学,一边做兼职翻译中文书籍。 2020年9月,中埃双方签署《关于将汉语纳入埃及中小学作为选修第二外语的谅解备忘录》。两年后,首批12所公立中学中文教育试点启动。2023年10月,第二批10所公立中学中文教育试点启动。由此,中文全面进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实现从中小学到博士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纳伊拉从中看到了无限机会。她说:“我打算毕业后开办一家汉语培训机构。” 同在北非地区的突尼斯,自2019年迦太基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以来,已有累计2000多名突尼斯学生在此学习中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在海湾地区,阿联酋已有171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7.1万名学生学习中文,中文教学开展如火如荼;沙特阿拉伯中文教学已覆盖从中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中国2024年还向沙特派出首批175名中文教师…… 如今,22个阿拉伯国家中已有4个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或开设中文院系,13个国家建有20所孔子学院、2个独立孔子课堂。 “中文热”加深对华认知 随着掌握中文的阿拉伯青年越来越多,2024年,知华友华的“阿拉伯网红”在抖音、小红书、B站等网络平台上更加活跃。 穆罕默德·吉哈德就是其中的一位。2019年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毕业后,吉哈德选择留在中国发展。现在,这个埃及小伙在中国外文局从事对外传播工作,同时也是中国投资协会文化交流部专家。“拍视频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他说。 自年初以来,吉哈德在抖音平台上发布了64个作品。视频中,他或装扮成埃及法老形象介绍埃及古文明,或字正腔圆地用普通话“为中国配音”,收获大量网友“点赞”。 对于学习中文,吉哈德有着深刻认识。他说:“中文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之一,但它非常美,正如鲁迅所说,‘中文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因此,他在脸书平台注册个人账号教授中文。 吉哈德认为,中文不仅美,还是“未来的语言”。“越来越多阿拉伯人认识到,懂中文意味着开启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大门,从中发现更多机会,可以和中国建立长久合作。” 正是凭借过硬的语言水平和活泼外向的性格,吉哈德从年初到年末,过得格外充实。“今年是中埃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我一整年几乎每天都在忙碌,忙着和各种项目、各种活动对接,”吉哈德告诉记者,“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来年中埃、中阿交流互动会越来越多。” 与吉哈德扎根中国不同,迪娜在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摩洛哥。但相同的是,迪娜也选择把介绍中国文化作为个人创业的发力点。她把自己演唱中文歌曲的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常有爆款之作。 在摩洛哥古老的街巷和广场,迪娜动情地演唱着中文歌曲,吸引很多人驻足聆听。她说,尽管当地人听不懂中文,但能感受到歌曲的内在魅力。一些摩洛哥年轻人告诉她,他们也希望去中国学习。她认为,这是正确选择,她亲眼见证了中国发展得有多好,为自己能影响摩洛哥年轻一代而感到自豪。 两年前,迪娜对新华社记者说,她梦想早日重返中国看看。今年,她两次到访中国。她说:“如果我们相互能有更多了解,那么阿拉伯国家和中国民众的心意就会更加相通。” “中文热”促进民心相通 回望2024年,中阿双边文化交流不断深化,人文互动更加密切。 赛事活动形式多样。阿联酋、沙特、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约旦、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中文学习者踊跃参加第23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开罗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亚丝明·哈米德在全球决赛中获得洲际冠军。除“汉语桥”外,埃及今年还举办了“学成语,识中华”第一届成语大会,吸引200余名大学中文系学生和中文爱好者参赛。年近岁末,中阿诗会在北京故宫成功举办,多名阿拉伯国家诗人与中国诗人以诗会友,通过诗歌吟诵,表达对和平、友谊等共同美好价值的追求。 展会演出异彩纷呈。今年夏天,埃及788件文物在上海博物馆亮相,其中不乏首次走出埃及国门的珍品。展览引发中国观众极大热情,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为庆祝中国—阿联酋建交40周年,东方演艺集团和中国交响乐团年末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推出《千年一声唱》国风音乐会和专场音乐会。年初时,中央芭蕾舞团还在阿联酋上演中国贺岁芭蕾舞剧《过年》,让当地观众领略中外艺术结合的魅力。 人员往来络绎不绝。得益于双边往来日趋频密,以及近年来多个阿拉伯国家对华免签或落地签,今年,赴阿拉伯国家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大幅增加,不少阿拉伯国家航空公司纷纷增设直航线路或提高航班运力。埃及航空7月14日起把开罗至上海航班增加至每周4班,此外还计划在现有北京、上海、杭州和广州航线基础上,将厦门列为直航目的地。今年10月,沙特航空开通了吉达-达曼-北京航线。摩洛哥航空公司近日宣布,将于2025年1月20日起恢复卡萨布兰卡直飞北京航线。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指出,中阿友好交往助燃“中文热”,“中文热”铺就民心相通之路。在阿拉伯国家越来越重视加强与包括中国在内发展中国家之间全面关系的当下,“中文热”实际上更是全球南方合作方兴未艾的写照。 “随着交往的密切,中文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而是成为了增进中阿人民亲近感和归属感的途径。”苏丹阿特巴拉汉语培训中心学员伊斯拉·马哈朱卜说。
乐鱼 12月26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消息,在即将到来的元旦佳节,我市文旅行业共策划推出100余场(项)元旦文旅主题活动,供市民游客在欢度佳节的同时,尽情畅享文旅带来的乐趣。 在景区景点方面,全市各大景区景点结合“元旦”主题装扮一新,共推出文旅节庆活动60余场,涵盖非遗、音乐、国潮等多个方面,以满足游客吃喝玩乐多元化需求。其中,北碚金刀峡景区将举行2025元旦金刀峡新年环保徒步活动;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将举行第六届迎新春欢乐冰雪季;永川乐和乐都景区将举行“元旦大熊猫一周年”活动;南川金佛山景区将举行苗族舞蹈、人偶快闪、人偶互动等系列元旦活动;大足宝顶山景区将开展“元旦新启,石刻焕彩”——大足石刻元旦主题活动;璧山区梦界水世界将举行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动漫文化节;永川松溉古镇将举行新年亮灯仪式;重庆欢乐谷景区将举行跨年音乐季;涪陵美心红酒小镇景区将举行趣味登天梯比赛、公路跨年音乐会、极光雪花篝火狂欢、街头围炉煮茶等活动。 在博物馆展出方面,全市各大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以庆祝元旦为契机,推出各类展览展陈、互动体验活动30余项,让市民游客充分感受博物馆里过元旦的浓厚氛围。其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组织开展“元旦 嗨玩”系列活动;重庆自然博物馆将开展2025年“灵蛇献瑞,喜迎元旦”主题活动;大渡口区博物馆将开展“辞旧迎新庆元旦,博物馆里贺新年”元旦系列活动;沙坪坝博物馆将举行“辞旧迎新 欢庆元旦”2025元旦节活动;卢作孚纪念馆将开展“瑞剪迎春 剪蕴绘美”活动;巫山博物馆将开展“寻宝巫山·博物馆探秘”亲子游活动。 在群文活动方面,元旦节前后,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共策划群众文化活动40余项,包括渝北区美术馆的“妙笔翰墨庆元旦 文化传承迎新年”元旦名家馆藏书画作品展、北碚区文化馆的2024年第二十一届“金色童年”少儿迎新书画作品展、黔江区图书馆的丹函萃蕴展览、新华书店北碚老城店的“新华杯”迎新诗歌诵读会等。 在演出方面,我市各大文艺场馆、演艺新空间聚焦演唱会、舞台剧、戏曲艺术、旅游演艺等特色演出,汇聚各类中外演艺资源,共策划推出了演艺活动30余场次。这些演出包括文旅驻场杂技秀《极限快乐2》、旅游驻场川剧演出《醉人的川剧》、非遗精品演艺《戏山城》等,以及冰雪奇幻儿童剧《冰雪女王》、大型魔术亲子专场《惊天魔幻秀》、沉浸式音乐儿童剧《木偶奇遇记》、沉浸式音乐儿童剧《小红帽》、龙梅子“都说”巡回演唱会重庆站、锐意新生—2025跨年音乐会、俄罗斯克麦罗沃国立爱乐乐团·致敬施特劳斯—中外经典名曲新年交响音乐会等剧场演出。(记者 韩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