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乐鱼文华映长安——古都西安守正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实践观察

乐鱼  何为长安?   她是有3100多年建城史、累计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留下的文化瑰宝灿若星河。   她又是推动文化繁荣的现代都市。一年20余部驻场演艺呈现人文之美,院团改革步稳蹄疾,“文艺陕军”再写辉煌……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万点繁星落人间,长安遍地尽琼花。今年前三季度,西安接待游客超过2.5亿人次。   游客在西安大雁塔下游览(无人机照片,2024年4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悠悠文脉,绵延千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西安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城墙脚下、大雁塔旁、曲江池畔,一幅走向文化繁荣的图景徐徐铺展,城市创新发展活力澎湃。   文脉隽永 长安锦绣   随军出征、家书告白、沙场鏖战,台上,伴随着主人公“黑夫”的人生选择,秦王朝一统山河的长卷渐次展开。台下,水雾风袭来,坐席随剧情前进,观众沉浸于历史的风云激荡,如痴如醉……   这是以“云梦睡虎地黑夫木牍”为灵感创排的大型历史舞台剧《赳赳大秦》演出现场(2024年9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自9月在西安西咸新区首演以来,这部以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家书“云梦睡虎地黑夫木牍”为灵感创排的演出已吸引15.8万名观众,几乎场场爆满。   剧院正位于当年“秦王扫六合”的起点。“剧目演绎图存求变的恢宏史诗,剧场建筑凝结了中华美学。”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说,由一部剧看一座城,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这是驻场演出《无界·长安》演出现场(2024年2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一眼千年。历史的凝视,留驻在古都的寻常巷陌,启迪着而今的文艺创作。音乐剧《丝路之声》开启巡演;驻场演出《无界·长安》带火了非遗;秦始皇帝陵所在地西安市临潼区,演出《复活的军团》被外国游客称作“读懂兵马俑的说明书”……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城市一隅的古迹遗址、史书典籍中的传世经典、市井民间的古老技艺,都能触发无尽的艺术灵感。”临潼区区长苗吉说。   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游览(无人机照片,2024年2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截至11月底,今年西安大型驻场演出多达21部,演出近3.6万场,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不断积累的文化自信,培育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素养,也让城市日新月异。   人的气质在变。鄠邑区蔡家坡村,草垛变身艺术装置,农民的笑脸登上墙画。昔日贫困村走上“艺术乡建”之路,年旅游收入超过1400万元。曾询问“啥是艺术”的村民韩养权,把镜头对准身边一草一木,办的影展火爆一时。   文化产业蜕变。曾经的“西部电影”策源地,又在新赛道一路领跑。据业内估算,西安现有微短剧创作公司200多家,产出全国约60%的剧目。陕西文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康远飞说,从亲情题材到乡村振兴再到凡人善举,新时代有无数值得诉说的故事,出精品成为行业共识。   游客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拍照(2024年8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城市气韵蝶变。公园里、转角处,秦砖汉瓦、碑帖钱币……一座座特色博物馆不期而遇。近年来,西安每年至少新增或改造一个文博场所,163座博物馆遍布全城,平均每8万人就拥有一座。   西安市文旅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西安接待游客总花费突破3100亿元,再创新高。全市有汉服经营单位2000多家,居全国前列。西安市文旅局产业发展处处长李鹏说,汉服国潮热、唐诗研学热和旅游演艺热等,是文化繁荣的生动注脚。   守正创新 活力迸发   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是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曾经的主打演出。眼下,展示节气文化的《二十四个奶奶》、重现人民音乐家风采的《遇见星海》、致敬航天英雄的《摘星星的孩子》,越来越多富有中国气派的原创剧目登上了这家国有院团的舞台。   “儿童剧是孩子认知世界的窗口。”西安儿艺总经理王丽虹说,我们将目光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新时代伟大实践,发现“以剧育人”的好选题层出不穷,广受市场欢迎。   变化绝非一蹴而就。曾几何时,西安的文艺院团普遍面临“生死考验”:人才断代、剧目断层,一度要靠“救济粮”维持。   困则思变。成立艺术委员会聚焦主业抓创作,打破“大锅饭”实行动态薪酬,追赶文旅融合热潮延长产业链……久久为功,死水被彻底激活。   再回首,戏剧、影视、文学已是百花齐放。通过成立西安文艺发展研究院、实施“长安新篇”文学创作计划等举措,近年来,西安有话剧《路遥》、电影《柳青》等近20部作品获国家级大奖。舞剧《门》等精品剧目在全国巡演,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只有紧贴时代脉搏、紧扣人民需要,作品才能叫得响、立得住、传得远。”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蔡鑫说。   厚植沃土,与时偕行,古都文化样貌愈发多姿。   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无人机照片,2024年3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登临城墙北望,唐大明宫遗址里文物、园林、遗址完美融合。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副主任颜可说,在原真性保护基础上,遗址区做了48个古建筑的数字化复原,结合沉浸式场景,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移步换景。西安市长安区,抢救性保护建成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原生态呈现传统民居的建筑美学,每年数十万学生到此研学。   对文化的敬意,同样彰显在城乡发展的细节之中。   改造后的西安市新城区坤中巷,小卖部、老街巷、铁路工人的形象被绘于墙壁,留住温情记忆;秦岭脚下的鄠邑区,环山公路串起乡村美术馆、数字游民社区等艺术空间,曾经的千村一面变得五彩斑斓、书香四溢。   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村民王岩与以他本人为主题的乡村壁画合影(2022年7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文化艺术赋能,城乡正在互为生活场景。”鄠邑区委书记李化说,文化塑造城市精神,涵养人的品格,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长安无界 文明交融   晨光熹微,吉尔吉斯共和国楚河州坎特市,中吉联合考古队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我们基于大遗址考古的思路,和当地同行一起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等工作。”中方考古队员史砚忻说。   此去长安六千里。2018年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吉尔吉斯共和国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共同发掘世界遗产红河遗址,并对楚河流域中世纪城址进行系统调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开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古老丝路上,如今文化、商贸与艺术交融交汇,碰撞出绚烂火花。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在西安举行(2024年9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这是人文交流的新局面。从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到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合作平台日益广阔——丝路国际艺术节、电影节等已成品牌,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西安国际传播中心陆续揭牌……   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西安文旅推广活动上,文化学者塔里姆·德莱对仿唐乐舞、民乐演奏赞不绝口:“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着迷。”   这是民心相通的新故事。参与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建设后,哈铁快运中国分公司副总经理奥扎斯·阿类别洛夫携妻儿到西安定居。三个孩子从不会说中文到可以顺畅交流,中华文化的熏陶让一家人爱上西安。“中国已是第二故乡。”他说。   更多“老外”则在说走就走的旅行中领略古都风姿。今年1月至9月,西安口岸入境外国人超过8万人次,同比增长2.6倍,其中使用免签政策入境的3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6倍。   消费者在“中欧班列(西安)进口商品年货节”上挑选哈萨克斯坦粮油产品(2024年2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合作共赢的新场景。自5月开园以来,灞河岸边的中亚公园里,水幕电影《你好中亚》吸粉无数。不远处,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体验馆内,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塔吉克斯坦的蜂蜜,中欧班列拉来的中亚商品琳琅满目,占到该馆销售额的40%。   爱菊集团副总经理刘东萌说,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建有农业物流加工园,定期组织外籍员工来西安参观文化古迹,“他们对中国朋友的称呼,渐渐从‘你们’变成了‘咱们’”。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文华胜处长安在。寻觅西安,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基因传承至今,并在新时代繁荣兴盛。从长安出发,延续千年的友好合作之路,正不断续写着文明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文字记者:沈虹冰、陈晨、杨一苗、李亚楠、蔡馨逸   视频记者:吴鸿波   海报设计:张桢   统筹:郝静、杜子璇、方思贤、冯筱晴
11 2025-01

乐鱼“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举行

乐鱼  1月9日,观众在“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中的艺术装置前拍照。   当日,“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在历史建筑“外滩·老市府”揭幕。   新华社发(陈浩明摄)pagebreak   1月9日,观众在“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中的艺术作品前拍照。   当日,“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在历史建筑“外滩·老市府”揭幕。   新华社发(陈浩明摄)pagebreak   1月9日,观众在“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中的艺术作品前拍照。   当日,“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在历史建筑“外滩·老市府”揭幕。   新华社发(陈浩明摄)pagebreak   这是1月9日在“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拍摄的雕塑作品。   当日,“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在历史建筑“外滩·老市府”揭幕。   新华社发(陈浩明摄)pagebreak   1月9日,观众在“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上驻足观看。   当日,“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在历史建筑“外滩·老市府”揭幕。   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11 2025-01

乐鱼上海公布25家“星级美术馆

乐鱼  新华网上海12月23日电(记者刘颖)上海市美术馆行业于23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2024年上海美术馆发展主题日”活动。会上透露,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美术馆名录共收录了100家美术馆,数量继续领跑全国;2024年截至11月底,已举办展览1100项,观众总数超过781万人次。美术馆已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海派文化、感受上海精神的好去处,成为上海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    12月23日拍摄的活动现场。   近年来,“来上海看美展”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的文化习惯。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成立于2020年的上海市美术馆协会持续推动美术馆在运行和管理模式上作出系统性创新。    12月23日拍摄的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上海市美术馆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悦介绍了新推出的《上海市美术馆服务标准》的核心内容,并向全市美术馆发起了遵守《服务标准》,提升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行业倡议。    12月23日拍摄的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发布了上海25家“星级美术馆”的名单。上海自去年起开展了全市的美术馆评估定级,通过设施建设、藏品管理、展览策划、公共教育、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综合考量,首批评选出25家整体实力在全市居于前列,能够为其他美术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在行业内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美术馆,冠以“星级美术馆”的称号。    “星级美术馆”授牌仪式。   中华艺术宫、浦东美术馆、西岸美术馆、复星艺术中心和多伦现代美术馆等五家美术馆的代表,围绕各自特色分享了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探索实践,为上海市美术馆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案例和样本。
11 2025-01

乐鱼向“新”求变 向“绿”转型——从会展“年度盛会”看行业发展新趋势

乐鱼  新华社天津1月10日电 题:向“新”求变 向“绿”转型——从会展“年度盛会”看行业发展新趋势   新华社记者刘惟真、郭方达   2024年我国共举办经贸类展会3844项,工业与科技类展会数量居各类展会首位……连日来,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天津举办,会上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4》反映了中国会展行业转型升级、质效提升的新图景。与会专家认为,我国会展行业正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绿色低碳为导向,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推进国际化,主动拓展“朋友圈”   随着我国展会项目和组展单位进一步对接国际标准、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024年,不少展商来到中国寻求商机,国内企业也主动“走出去”拓展市场。   “中国拥有一流的会展硬件条件以及良好的技术基础、营商环境,政府对于会展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于海外展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前来参会的法国ABE商务会展有限公司亚洲区总裁苗瑞卿说,以该公司承办的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为例,会上国际展商的比例已从约50%提升至约60%,不少专业观众不远万里来到天津,与业内人士洽谈合作。   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部部长邬胜荣介绍,我国举办的重点展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境外参展商比例增长明显。截至2024年底,我国(境内)已有265个展会项目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同比增长超过20%;UFI会员单位253家,同比增长约10%。   与此同时,出国展览的国内企业数量也有所增长。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贸促会审批通过并实际执行出国展览项目1166项,参展企业5.01万家。   “通过与中国代理商的合作,2024年大约有1000家中国参展商参加我们的展览,展示了多样化且充满活力的产品。我们期待着今年能够接待2000家甚至更多的中国参展商。”华沙PTAK国际展览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波兰中小企业联合会管理委员会主席托马什·希普瓦说。   迈向数字化,“智慧”成为关键词   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以“聚新质生产力 谋可持续未来”为主题,而在2024年,智能化、数字化、新质生产力等也成为不少展会的关键词。   一方面,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展业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会展设施、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会展业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化服务业转变。”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说。   另一方面,2024年的不少展会也展示了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新成就。报告显示,2024年工业与科技类展会数量仍居各类展会首位,共1064项,同比大幅增长63.4%。   2024年,致力于人工智能驱动药物早期发现全流程的科创型企业——天津贝芸科技有限公司参加了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多场展会。公司成立短短几年,研发产品与业务范围已不断拓展,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天津贝芸科技有限公司CEO周晓菲说,对于初创型企业而言,“被看见”十分关键。近年来,企业通过参加一系列综合性、行业性展会,获得了更多在国内国际舞台亮相的机会,快速打响了知名度。   “目前,企业在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继续报名参加各类展会,计划在展会上发布新品、加强合作。”展望新的一年,周晓菲信心满满。   加速绿色化,充分发挥“乘数效应”   作为此次论坛的载体,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本身就是一座绿色智慧建筑,应用了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系统、装配式建筑等80多项绿色环保技术。   “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各行各业的主流期望。”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董事会主席查克·格鲁扎德表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会展业企业大都在通过加大可再生材料使用、推进碳中和场馆运营等多重方式,不断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会展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行业标准。越来越多重点展会积极倡导践行绿色办展理念,为中国乃至全球会展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示范。   多位与会专家认为,会展行业具有典型的“一业带百业”特性,广泛辐射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领域,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乘数效应”不可小视。   国际展览业协会首席执行官柯世祺说,目前全球会展业正致力于通过成立可持续发展工作组、设立可持续奖项、设立全球会展标准等具体手段,力图实现“零碳排放”。   “绿色低碳的叙事方式,被越来越多国家的工商界接纳肯定。”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舜杰说。
11 2025-01

最新动态

乐鱼广告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会议策划、会议设备、灯光音响设备提供、演艺资源,展览搭建制作的综合性服务公司。 

服务热线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弘阳时代中心二期4栋1413
邮箱:
149465113@qq.com

官方手机站

官方手机站

微信业务咨询

微信业务咨询

Copyright ©  2024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蒙ICP备2023006665号-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