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 新华社萨拉热窝1月4日电(记者殷晓圣)波黑国家档案馆馆长达妮耶拉·穆尔达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2025年是波黑与中国建交30周年,两国人民秉持相同的理念,期待未来波中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 穆尔达回顾了波中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她说,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这一角色是波黑与中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我认为,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永久地将中国与波黑人民连接在了一起。”穆尔达说。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年在南斯拉夫公映。1973年引进到中国后,风靡一时。穆尔达说,这部电影不仅在波黑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与中国人民产生了深刻共鸣。“瓦尔特的故事被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所熟悉,成为两国人民之间的精神纽带。” 穆尔达指出,近年来,波黑国家档案馆积极参与波中两国文化交流,通过与中国驻波黑使馆的合作举办展览、学术会议等文化活动,增进两国人民对彼此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中国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有着友善、温和且为了目标不懈奋斗的人民。波黑也有同样勤劳勇敢的人民,我们秉持相同的理念。”穆尔达说。 她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三大全球倡议为波中合作开启新篇章。随着波中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将在教育、旅游、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更多合作,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团结。
乐鱼 新华网长春1月3日电 题:冰雪游体验独特的东北美食 新华网记者 邵美琦 在东北,自制“大冰箱”拢共分几步? 答案是:走出门,就能获得一个天然“大冰箱”。 在社交平台上,东北人用水桶、自来水打造的天然大冰箱让人大开眼界。冻梨、冻柿子、冻鱼、冻饺子“粉墨”登场,宛如冰冻美食展览。 如果说逐冰戏雪是游客们爱上东北的初见心动,那么东北美食则是让他们念念不忘的味觉归宿。从冰天雪地独有的冻物到热气腾腾的杀猪菜、锅包肉,从历史悠久的美食文化到贴心改良后的创意佳肴,东北美食让很多人直呼“不想走”。 万物皆可冻 清晨,零下十几度的吉林长春,呵气成霜,永兴农贸市场却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摊位上,各类商品应有尽有,冒着热气的面条和肉包子香气扑鼻;黑黢黢的冻梨、黄澄澄的冻柿子、硬邦邦的冻黄桃和冻李子……结着薄霜的各类冻品异常醒目。 长春永兴农贸市场售卖的冻梨。新华网记者邵美琦摄 “嘎嘎甜的冻梨”“不要错过东北特色”……摊主们裹着厚棉服忙活着招呼客人,吆喝声与叫卖声交织成冬日里的独特烟火气。“这些水果经过冷冻,汁水特别甜,非常水灵。”摊主陈毅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每天营业额也跟着提升了好几百块钱!” 来自广西的游客黄佳妮,前一晚刚到吉林,第二天一早就来赶早市。来之前,她已经通过社交平台认真地学习了冻梨的食用方法:放在凉水里缓上半小时,将果肉外层的冰壳敲碎、掰开,小心咬破梨皮,先吸汁水。“太有意思了,凝结着东北人冰天雪地里特有的美食智慧,而且价格亲民,种类丰富!”对于南方的她来说,这是十分珍贵的体验。 品种繁多的冻物背后,是东北物产丰饶的生动写照。在吉林集安,冰葡萄挂满枝头,迎来最佳采摘季;在内蒙古,冻奶坨以浓郁奶香和独特口感俘获众多游客的味蕾;在黑龙江哈尔滨,冻豆腐和冻黏豆包是冬日餐桌上的经典佳肴。 2024年12月27日,人们在查干湖渔场超市选购查干湖鱼。新华网记者张楠摄 查干湖畔,冻鱼是另一番美食风景。一年一度的冬捕正在进行,第一网便收获了8.6万斤胖头鱼。一排排从湖中打上来的鱼在低温环境下迅速冰冻,码成高高的冻鱼垛,大家把这里叫做“冰院子”。工人们紧张有序地装箱,一辆辆装鱼运鱼的大车往来穿梭,发往全国各地。 “在‘冰院子’拍网红打卡照,再选一条几十斤的大鱼吃全鱼宴,这是来查干湖旅游的标配!”北京游客安悦很久前就被东北“冰箱”文化种草,她认为,对游客来说,这些冻物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了解东北风情的一个窗口。 不止于“冻物乐园” 寻味东北,绝不仅限于冻物。广袤的黑土地孕育了东北人豪爽直率的性格,也为这里的饮食文化赋予了独特的豪气——量大料足,热气腾腾。酸菜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锅包肉、地三鲜……这些佳肴不仅唤醒味蕾,更成为“东北味道”的象征。 “我们东北的‘冰箱’里,硬菜可太多了!”在吉林市新兴园餐饮有限公司某饺子馆内,厨师长孙志刚将新鲜猪里脊切片,裹上面粉反复炸至金黄,再淋上糖醋汁翻炒,锅包肉外焦里嫩,色泽诱人。2024年吉林市举办的世界锅包肉大赛中,他荣获金牌,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品尝。 该公司经理孙琦说:“现在一家门店一天就能卖出五六百份的锅包肉,整体营业额同比增长超过一倍。为了迎合更多冰雪游客的美食需求,2024年我们在万科松花湖度假区特意开了一家分店,很多人都是滑完雪吃锅包肉。” 吉林市新兴园餐饮有限公司某饺子馆的锅包肉。受访者供图 伴随着“尔滨热”,当地美食频频出圈。炖大鹅、锅包肉等相关话题屡上热搜,而可以同时享用这些美食的“东北盒饭”也成了游客在哈尔滨的“必打卡”。有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哈尔滨新增铁锅炖饭店超过200家。 中国烹饪大师、吉林工商学院吉林省饮食文化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唐文教授介绍,东北菜浓香、醇厚、咸鲜,融合了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的饮食精髓,对各地的人来说口味都比较适宜,冰雪热会让更多游客爱上东北美食。 尽管包容性十足,东北美食在各地仍展现独特风味:锦州烧烤讲究火候与调料,齐齐哈尔烤肉注重原汁原味,通化人参鸡汤以浓郁香气俘获人心。这些地域美味共同构成了东北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而在吉林延边,东北美食文化融入了朝鲜族特色。在延吉西市场,土豆饺子、泡菜脊骨汤、米肠米饼等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各式泡菜、打糕、明太鱼、米酒成为游客的心头好,现场购买、快递到家,方便快捷。延吉市西市场管理处主任杨少南透露,冰雪季以来,市场日均人流量达3万人次,游客数量明显增长。 “宠且儿”“整活儿”的东北美食 当南方游客涌入东北,东北人不仅亮出了“冰箱”里的家底,也拿出了最真诚的待客之道。当冻梨开始摆盘儿,当血肠做成刺身,当杀猪菜装进精致小碗,游客们面对这份创意与美味并存的“东北下午茶”,直呼“不好,不想走了”。 “东北铁锅炖版jellycat,爱了爱了!”贵州游客罗欣逸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在长春吃的铁锅炖:只见汤汁浓郁的铁锅炖,原本朴实的面食“搭子”形态各异,长着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小茄子、小土豆、小粉猪,活灵活现。这是东北待客“卷”出新花样的生动案例。 求“新意”,更谋“心意”。哈尔滨老字号大罗新红肠为迎合外地游客的口味,减少了蒜味,创新推出新南方红肠,还推出满额包邮活动,帮游客把红肠直邮到家。 不仅是企业好客,相关部门也乘势而为频频出手。各地政府也频频用行动亮绝活儿。在刚刚过去的吉林省第八届冰雪美食节上,技能展演、特色宴席展、年夜饭展示等区域挤满了游客。吉鹅集团的工作人员穿着东北特色大花袄,给品鉴官们递上涮好的鹅肉片、煎好的鹅肉香肠、烤好的鹅油手工开酥玫瑰饼…… 图为吉林省第八届冰雪美食节现场。受访者供图 2024年以来,吉林省以“吉菜推广年”为主线,举办了“鱼王争霸赛”“人参鸡汤大赛”“千人铁锅炖大赛”“世界锅包肉大赛”等多项活动。12月24日,2024东北亚美食文化交流周在辽宁沈阳启幕,为期半月,将“美食+文旅+艺术”进行深度融合。 “当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旅游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冰雪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参与和体验,”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说,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再加上近年来,冰雪旅游条件大幅改善,旅游产品丰富性极大提升,交通更便捷,服务更周到,这也是从“尔滨热”到东北“冰箱”火出圈的主要原因。 邴正认为,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都有当地最有特色的资源。“可以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同时把环境和条件打造好,创造出温暖和温馨的旅游氛围,与游客产生一个双赢的互动。” 拴住游客的心,也拴住游客的胃。当东北“冰箱”打开,无论是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味,还是与时俱进的创意佳肴,这片寒冷与热情交织的土地,正以独特的风味和温暖的热情,吸引着四方游客的到来。
乐鱼 2024年,我们一起走过春夏秋冬,四季满是文化的味道。从“尔滨”文旅的“热辣滚烫”,到“明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的“一冠难求”;从现实题材影片实现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到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多地旅游;从“China Travel”彰显中华文化别样魅力,到春节申遗成功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一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活力迸发,文化亮点出新出彩,人民生活丰盈饱满。 新华社近期连续推出9篇“文化新观察·年度文化亮点”,多角度盘点一年来文化领域新创造、新趋势、新成就。一次旅行、一本好书、一部电影、一场戏剧……回味一年来的文化生活,哪一点最打动你? 年度文化亮点之一:科技为“诗和远方”镀上崭新光泽 春节期间安阳殷墟推出拥有海量文博知识的“数智人妇好”,暑期中主打冰雪光影互动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项目投入运营,进入冬季后沉浸式体验展览在全国各地开花……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扩展现实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加速应用,越来越多文旅新场景、新平台、新项目涌现市场,科技正为“诗和远方”镀上崭新光泽。 年度文化亮点之二:扎根现实、创新表达,满足电影市场多样化需求 不论是春节档的《热辣滚烫》《第二十条》,还是暑期档的《抓娃娃》《默杀》,亦或是国庆档的《志愿军:存亡之战》《只此青绿》,2024年,广大电影人潜心创作,推出题材多元、类型丰富的作品,不断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一句句台词、一幕幕镜头、一部部佳作,尽显光影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持续丰富着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年度文化亮点之三:“爆款文创”助推“文博热” 辽宁省博物馆“簪花”系列手作饰品、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苏州博物馆“蟹黄黄”玩偶……2024年,“爆款文创”成为最新“流量密码”。文创产品持续“破圈升级”背后,是博物馆不断拓宽边界的探索,是文化体验与消费升级的“双向奔赴”,更是文化产业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 年度文化亮点之四:在扎根人民中感受文学创作新趋势 好的文学凝聚着时代的气质,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近一年来,一批批文学作品在乡土根脉中汲取营养、在民族交融中展现风采、在网络浪潮中引领创新,用真诚的笔触凝聚起磅礴力量,绘就文学与时代交相辉映的生动画卷。 年度文化亮点之五:沉浸式戏剧方兴未艾 近年来,中国沉浸式戏剧发展迅猛,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演艺新空间或“嵌”于街巷之中,或“镶”于景区之内,促使新的演出场景、演出内容、观赏体验不断涌现。从上海的《不眠之夜》到北京的《边城》,从山西的《又见平遥》到贵州的《天酿》,从湖南的《恰同学少年》到湖北的《知音号》……沉浸式戏剧2024年方兴未艾。 年度文化亮点之六:新文艺群体展现新活力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新文艺群体在融合新技术、新需求的基础上开辟了许多新的文艺领域。从李子柒等视频博主,到独立演员、歌手,再到非遗工作室、民营文化机构等的工作者……新文艺群体日益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有生力量,以其创新创造,为赓续传统文化、推动行业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年度文化亮点之七:“以文惠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品质 城市书房等新空间延续城市文脉,家门口的“村晚”带火乡村文化生活,云端博物馆、智慧图书馆让千百年文明就在眼前指尖……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推动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从年头到岁尾,我们在“以文惠民”中感受公共文化服务新品质。 年度文化亮点之八:最是书香能致远 2024年,“全民阅读”已连续11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各级政府的持续推动和民间力量的协同推进下,“全民阅读”活动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遍地开花。随着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全民阅读的浪潮不断奔涌。从“一书在手”到“一屏万卷”,更多元、更智慧的阅读方式,极大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助力“阅读”走向“悦读”。 年度文化亮点之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展现新气象 2024年盛夏,“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承自数千年前“匠人营国”的古老智慧,经数百年不辍营造,在新时代悉心呵护之下“华丽转身”,于2024年成为世界瞩目的“国宝顶流”……这是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更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崭新气象的生动注脚。 设计:潘一景、何晓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乐鱼 工业锈带?不,历史秀带!从英国塞文河畔的铁桥谷到德国哈尔茨山脉脚下的中世纪古城,从意大利北部工业城市著名建筑到瑞士穿越阿尔卑斯的百年铁路……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访这些世界知名的工业遗产。今天,它们“变身”为博物馆、旅游地,连接过去与未来,融合传统与现代,既承载前人智慧积淀,也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从铁桥谷看英国如何打造工业遗产 这是2024年11月28日在英国什普罗郡铁桥谷拍摄的黄昏时分的景色。新华社记者郑博非摄 坐落在英国塞文河畔的铁桥谷,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工业遗产之一。 18世纪初,亚伯拉罕·达比一世在铁桥谷成功用焦炭代替木炭冶炼生铁,大幅降低成本,为工业革命奠定技术基础。1779年,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由铁制成的桥梁在这里建成,这座铁桥不仅成为工业革命的象征,还成为塞文河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到19世纪中叶时,铁桥谷已成为英国当时的工业中心,产品远销欧洲大陆、美洲及亚洲,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技术人才前来观摩学习。1801年,作家兼牧师理查德·沃纳曾这样描述铁桥谷:“在这里,自然之美与艺术工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是2024年11月28日在英国什普罗郡拍摄的铁桥谷博物馆群科尔布鲁克代尔钢铁博物馆区景象。新华社记者郑博非摄 随着保护工业遗产意识的兴起,学者和公众开始逐渐关注包括铁桥在内的周边工业遗产,铁桥谷也迎来了“新生”。 1968年,铁桥谷博物馆信托基金成立,致力于保护和管理该地区的工业遗产。1973年,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在铁桥谷召开。1986年,铁桥谷成为英国首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首个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文化遗产。 铁桥谷博物馆群基于旧钢炉、仓库等,由10座主题各异的博物馆组成,包括1973年建成的布利斯茨希尔维多利亚小镇、杰克菲尔德瓷砖博物馆和科尔布鲁克代尔钢铁博物馆等,每年吸引超50万游客前来。其中,布利斯茨希尔维多利亚小镇作为铁桥谷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每年吸引超10万游客。 阅读原文请戳:从铁桥谷看英国如何打造工业遗产 二、德国戈斯拉尔:工业遗产连接过去与未来 这是2024年12月3日在德国戈斯拉尔拍摄的拉梅尔斯贝格矿山博物馆外景。新华社记者邰思聪摄 戈斯拉尔,这座隐匿于德国哈尔茨山脉脚下的中世纪古城,像一颗从历史尘埃中挖掘出来的宝石。 戈斯拉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922年,当时它因拉梅尔斯贝格矿山的银矿而崛起。 如今,这座城市与矿山以及上哈尔茨山水资源管理系统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记录了欧洲早期采矿工业的辉煌,也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今天的戈斯拉尔不仅是游客的天堂,更是文化与艺术交汇的舞台。这里定期举办历史文化节,重现中世纪的生活场景。老城的小巷里,传统工艺店和现代咖啡馆并存,木雕、陶艺制品与手工金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活的博物馆。在这里,1500多座古老的木桁架房屋不只是装饰,而是富有烟火气息的民居;工业遗址不仅是遗产,还是培养下一代的教育基地。戈斯拉尔没有让历史成为沉重的负担,而是将它化为一种文化自信,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阅读原文请戳:德国戈斯拉尔:工业遗产连接过去与未来 三、意大利林戈托:百年工业遗址的华丽转身 这是2024年12月12日在意大利都灵市拍摄的林戈托大楼楼顶空中花园“跑道500”的观景平台。新华社记者任耀庭摄 在意大利北部工业城市都灵坐落着一座著名建筑——林戈托,这里曾是菲亚特汽车的生产基地,也是百年前欧洲最大的汽车工厂。20世纪80年代,菲亚特关闭林戈托汽车工厂,经过系列改造,林戈托如今已成为一座多功能综合体,不仅有美术馆、会展中心、酒店,人们还可以在过去的“试车跑道”上漫步并远眺阿尔卑斯山脉……林戈托展现了如何再利用工业遗址,为城市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林戈托汽车工厂运行近60年间,共有约80款车型在这里诞生,对菲亚特的企业发展和都灵巩固其作为国家工业中心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工业转型的推进,菲亚特于20世纪80年代关闭了林戈托工厂,将生产线移至更高效的现代化厂区。造车工厂关闭标志着都灵向后工业时代过渡的开始,同时也意味着林戈托面临被遗弃的风险。 掌管菲亚特的阿涅利家族决定不让这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荒废。1985年,他们邀请知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参与设计,将林戈托改造为一个集商业中心、会展中心、大学校区和美术馆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项目于1994年建设完成,成为意大利工业遗址再利用的里程碑。 2024年12月12日,游客在意大利都灵市林戈托大楼内参观。新华社记者任耀庭摄 阅读原文请戳:意大利林戈托:百年工业遗址的华丽转身 四、现代与传统的交响——穿越阿尔卑斯的百年铁路 这是2024年12月3日拍摄的列车行驶在阿尔布拉-贝尔尼纳铁路上的景象。新华社记者连漪摄 在海拔2256米的瑞士阿尔卑斯山腹地,奥斯皮齐奥·贝尔尼纳火车站静静伫立于白雪皑皑的冰原之上。每到冬季,这座火车站都会迎来众多滑雪者与游客,他们搭乘现代化水力发电列车,沿着有百年历史的阿尔布拉-贝尔尼纳铁路,在百年石桥和隧道间穿行,驶向雪山、冰川与山谷的深处。 阿尔布拉-贝尔尼纳铁路全长122公里,连接瑞士图西斯与意大利蒂拉诺,途经196座桥梁、55条隧道和20个城镇。这条铁路是瑞士百年铁路雷蒂亚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2024年12月1日,乘客在行驶于阿尔布拉-贝尔尼纳铁路的区域列车复古餐车中用餐。新华社记者连漪摄 从复古餐车到现代全景车窗,从草甸牛羊到冰湖雪峰,再到棕榈掩映的山谷,阿尔布拉-贝尔尼纳铁路融合了自然风光、文化遗产与高效交通。“在短短一个小时内,你就可以看到从雪山冰川到意大利阳光山谷的四季风景。” 在雷蒂亚铁路工程主管卡尔·鲍曼看来,工业遗产不应只是博物馆中的展品,而应在保持运行的同时得以更新。“我们深知历史遗产的价值。它们必须继续发挥作用,服务现代社会。” 阅读原文请戳:现代与传统的交响——穿越阿尔卑斯的百年铁路